
韓國人說的「台灣感性」是什麼?
最近在社群上看到「#台灣感性」這個標籤風靡起來,起初是韓國觀光客發起的一股風潮——一張張照片裡的鐵窗花、紅磚牆、磨石子地板與老式霓虹招牌,不加修飾地記錄著台灣街頭那股樸實又溫暖的氛圍。
說是「感性」,不如說那是一種時間的厚度。比起感性,我更想把這稱為台灣味:一種有情感、有歷史、有溫度的氣味。
赤峰街的老味道,藏在城市角落
這個週日,陪女兒走訪台北的赤峰街。這裡的節奏總是特別緩慢,彷彿時間可以倒轉。人氣咖啡店與甜點店林立,旁邊卻依舊存有鐵工舖、修車店、傳統剃頭店這些老字號行當。走過這條街,你會發現:新與舊、快與慢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台北街頭巷弄內自然而然的融合。偶爾還能爬上一座狹窄傾斜的樓梯,迎面而來的是風情萬種的老屋,每間屋子都像在說一段故事。
舊地重遊,記憶裡的自己也會跟著浮現
我以前還是媒體業務時,三不五時就愛來這附近晃。書店、麵攤、老味道;騎樓下避雨,窗花邊發呆,光是這些場景就能讓人一坐就是半天。赤峰街之於我,不只是街道,而是一段段生活片段的集合。
在台北這樣快速更迭的城市裡,有這樣一條能慢慢走、慢慢看的路線,實在令人感到幸福。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台灣感性」吧——混搭但不衝突,有個性卻又兼容並蓄。
雨過天晴,南部街頭的日常繼續流動
連日豪雨襲台,許多災情集中在南部與山區,但城市裡的秩序似乎未被打亂,天氣也漸漸晴朗。我站在台南街頭,一陣轟隆隆的戰機聲在天際劃過,突然提醒了我——啊,我現在身處府城古都。
這座城市總是讓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
外出覓食,目標是那一碗無名米糕
黃昏時分,走出飯店準備覓食,腳步自然就往那家「無名米糕」的方向走去。這一回應該不用等太久,還記得上次初訪時的驚艷感,至今仍意猶未盡。
愛琴海的藍天白牆雖美,卻仍抵不過我對這碗米糕的魂牽夢縈。返台最想吃的第一口食物,不是異國餐廳,而是這碗帶著蒸氣的庶民小吃。
台南味,就是台灣味
如果你問我,哪一個城市最能體現「台灣味」?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台南。
走在街頭,看著熟悉的紅磚牆與老招牌,聽著隔壁大嬸爽朗的大聲交談(就算是國罵也覺得親切),還有攤販阿姨的招呼聲與孩子奔跑的腳步聲,這些都是屬於台南、屬於台灣的溫度。最美的風景從來不是建築,而是人。
為記憶留下畫面,為自己記錄感覺
散步途中,我隨手拍了幾張街景。這些畫面讓我想起年輕時走過的台北街頭,想起那些還沒被遺忘的片段與情感。
有時候,左轉右彎就是另一個時空;熟悉又陌生的街角,總會藏著讓人心動的驚喜。這些感受,正是我心中最真實的「台灣感性」。
⸻
小小提醒:
不妨在某個造訪的午後空檔,隨意挑一個城區性之所至漫步閒逛,帶著一雙好奇的眼睛與放鬆的心情,你也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台灣感性」。不只記得手機充飽電,也要騰出胃囊空間,因為街角總會出現讓人食指大動的在地小吃。
歡迎前往【 NOWA 50+ 的風景 】與我進一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