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王子號武裝巡洋艦
大衛王子號(HMCS Prince David)是加拿大國家輪船公司(Canadian National Steamships)為加拿大皇家海軍(RCN)改裝的三艘客輪之一。二戰初期,這三艘客輪被改裝為武裝商船巡洋艦,之後改裝為中型步兵登陸艦或防空護航艦。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這三艘客輪一直是加拿大皇家海軍最大的船艦。
三艘「王子號」軍艦是加拿大戰爭努力中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她們退出商業服務,改裝為武裝商船巡洋艦,其中兩艘「大衛王子號」和「亨利王子號」改裝為步兵登陸艦,一艘「羅伯特王子號」改裝為防空護航艦,戰爭結束後,這三艘軍艦服務都退役,然後返回商船服務。 戰爭初期,「大衛王子號」及其姊妹艦作為武裝商船巡洋艦,配備老式火砲和少量裝甲,被派去獵殺敵方潛艇和水面艦艇,而這些任務更適合由戰艦執行。隨著加拿大皇家海軍需求的變化,「王子級」艦艇也能夠適應新的角色,她們的靈活性為加拿大皇家海軍提供了更大的行動空間和更均衡的作戰能力。她們不像大多數加拿大艦隊:無需在寒冷潮濕的海洋上來回奔波,也無需被束縛在北緯50度的緯度上。「大衛王子號」及其姊妹艦各有兩份不同的任務,在大部分可航行海域漫遊,形成一支獨立的小型海軍。
▪︎船艦特徵
噸位:6892總噸 排水量:5736噸 長:117.3公尺 寬:17.4公尺 吃水:6.4公尺 裝置:6台Yarrow水管五鍋筒過熱主鍋爐,2 × 蘇格蘭船用三燃燒器輔助鍋爐 動力:雙螺旋帕森斯反作用三級單減速齒輪渦輪機 航速:22節(41公里/小時;25英哩/小時) 續航力:3500海浬(6482公里;4028英哩)以20節(37公里/小時;23英哩/小時)速度航行 編制:31名軍官,383名士兵 武器: 4 × 6 吋/45 口徑 Mk VII 砲,安裝在前2個和後2個單裝砲架上。 4 × 4 吋 Mk XVI HA/LA 砲,安裝在2個雙聯裝砲架上。 2 × 3 吋 HA 砲,安裝在2個單獨砲架上。 2 × 40 毫米博福斯炮。 幾挺維克斯 .303 雙聯機槍。 10 ×厄利孔 20 毫米Mk 5 火砲,於42年4月20日改裝後單獨安裝。 2 個船尾安裝深水炸彈降落傘,用於 Mk. VIII 300 磅罐式深水炸彈。|客船(1930年至1939年)

大衛王子號,拍攝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1930年8月
▪︎西海岸服務
1929年,加拿大國家鐵路的子公司CN Steamships從Cammell Laird & Co.訂購了三艘船,分別是「大衛王子號」、「亨利王子號」和「羅伯特王子號」,作為在加拿大西海岸運營的小型豪華客輪。這三艘船的規格相同:三層甲板、三個煙囪、巡航船尾,可容納300名乘客。每艘船的竣工成本為2000000美元,時速為22節(41公里/小時;25英里/小時),是加拿大註冊速度最快的船隻之一。「大衛王子號」於1930年夏天抵達西海岸,每日運營溫哥華-維多利亞-西雅圖航線。然而,由於大蕭條導致貿易下滑,這三艘船都無法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海域運作。
▪︎西印度群島服務
1932年,「大衛王子號」和「亨利王子號」被派回東部,加入加拿大-西印度群島航線。1932年3月13日,「大衛王子號」在百慕達群島東北破浪(North-East Breaker)航線上擱淺,並擱淺了六個月。打撈人員認為,最經濟的辦法是交還給其船東加拿大國家輪船公司。最終,該公司將其打撈上岸,重新改裝後,將其送回加拿大繼續服役四年。但在1937年,「大衛王子號」又擱淺在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 1930年代末,戰爭迫在眉睫,加拿大海軍參謀長指定三艘「王子」級艦艇作為改裝武裝商船巡洋艦的候選艦艇,用於護航。在加拿大國家海軍艦艇的漫長談判期間,所有三艘艦艇都經過了海軍部門的檢查,並制定了具體規格。人們意識到,改裝這些快速客輪並非易事,這些艦艇的船體和引擎基本上完好。羅伯特王子號從未發生過事故,而且保養良好,因此不會有任何問題。另一方面,她的姊妹艦則情況不同:兩艘都需要大修。 「大衛王子號」疏於維護,船體污損嚴重,甲板木板腐爛,艙壁鏽蝕嚴重,甲板板上佈滿孔洞,閥門結晶,輔助引擎破損不堪,預示著她需要昂貴的改裝和改造。

加拿大海軍大衛王子號武裝巡洋艦
▪︎備戰
1939年9月10日,加拿大正式向納粹德國宣戰。當時,加拿大皇家海軍擁有 6 艘驅逐艦、5 艘掃雷艦、2 艘訓練艦,動員兵力為366名軍官和3477名士兵(包括預備役人員)。海軍部門立即安排「王子」級武裝艦的改裝。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海軍部一直在加拿大存放防禦裝備,以便在戰事爆發時將快速客輪用作空中火力支援艦(AMC)。12門6吋(152毫米)火砲被提供給加拿大皇家海軍,以啟動AMC計畫。這些6吋火砲早在1896年就已製造,並安裝在1903年至1905年間下水的愛德華七世國王級戰艦的翼廓上。這些火砲沒有測距儀或火控設備,設計用於在小弧度範圍內射擊,因此必須重新配置才能使其旋轉約300度。此外,還有一些為輕型巡洋艦設計的、較新型號(1916年)的3英寸(76毫米)火砲也提供給加拿大皇家海軍。1940年2月9日,根據蒙特婁的蘭伯特、赫爾曼和米爾恩三家公司製定的圖紙,大衛王子號在哈利法克斯造船廠開工。
|武裝商船巡洋艦(1940年至1943年)
哈利法克斯造船廠對這三艘船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拆除了兩層頂甲板,並安裝了輕型巡洋艦的上層建築,取消了艇艙和休息室。船體和甲板加固,並增加了一些水密分隔。三艘船都存在一個基本缺陷,即大型貨艙和居住艙延伸到船體的各個角落。 如果一枚魚雷擊中她們的前艙或大型未隔開的機艙,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該艦安裝了四門6吋火砲,前後兩層甲板各一門。兩門3吋火砲安裝在船舯的上層甲板上,並配有幾挺輕型防空機槍。艦尾增設了兩個深水炸彈彈射器,但沒有配備反潛探測設備。原來的三個炸彈彈射器被兩個更短的橢圓形炸彈彈射器取代,這使其外觀更像巡洋艦。「大衛王子號」於1940年12月28日在哈利法克斯服役,舷號F89,由皇家海軍皇家海軍上校WB·阿米特指揮。 1941年1月12日,「大衛王子號」與「亨利王子號」一同離開哈利法克斯,前往百慕達群島附近訓練。在前往百慕達漢密爾頓的暴風雨航行中,兩艘船的船員都對「王子」級快速搖晃的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即使作為遊輪,三艘「王子級」也因其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容易搖晃而聞名。作為火砲平台,這並非理想的特性,需要格外小心和練習才能克服快速搖晃的傾向。再加上6吋火砲本身的老化,這使得在激烈的戰鬥中,需要投入比預期更多的精力來維護火砲。

大衛王子號上的武裝。
▪︎西印度群島站
從1941年初起,大衛王子號(HMCS Prince David)開始為來自百慕達西印度群島站的護航隊護航。1941年4月1日,大衛王子號奉命在巴西帕拉河附近巡邏。她在那裡攔截兩艘準備起航的敵方商船,德國的諾德奈號和義大利的蒙巴爾多號。當大衛王子號向南航行時,她突然接到命令,以最快的速度轉向 025°,沿著伏爾泰號的航線搜索。伏爾泰號是一艘英國防空巡邏艦,實際上是皇家海軍最大的防空巡邏艦之一,和大衛王子號一樣,她的任務是保衛護航隊和攔截敵方船隻。美國和西印度群島的海軍中將聽到一份德國公報,稱伏爾泰號已被一艘輔助巡洋艦擊沉。大衛王子號將速度提高到20節(37公里/小時;23英里/小時)並駛向伏爾泰號估計的位置。 4月7日,這艘加拿大武裝船進入了一大片油污海域,船員發現了一些燒焦的木頭、布料和報紙碎片,也看到了鯊魚。毫無疑問,這片區域曾有船沉沒。兩年後,人們得知,德國輔助巡洋艦托爾號(Thor)襲擊了伏爾泰號(Voltaire),托爾號在伏爾泰號射程外 2 英里(3公里)處進行了第一次齊射,擊毀了英國 防空巡邏艦的一個 6 英寸(152毫米)砲架,摧毀了艦橋,並使無線電室失去作用。經過2小時的連續砲擊,火力不足的伏爾泰號開始下沉。這艘德國襲擊船曾與另外兩艘英國商船巡洋艦進行過成功的戰鬥,並從伏爾泰號上救出了197名官兵(72名船員在戰鬥中喪生)。 8月24日,大衛王子號奉命與排水量11000噸的英國海軍切爾克西亞號(HMS Circassia)會合。其任務是在大西洋中部巡邏,攔截敵方補給船和襲擊船。8月29日拂曉,在會合前,大衛王子號發現了一艘不明船隻。該船位於船尾,能見度極差,距離12000碼(11000公尺)處,大衛王子號報告稱其為一艘重型巡洋艦,正以25節(46公里/小時;29英里/小時)的速度向東南航行。該船未能正確回應大衛王子號的挑戰,並在50分鐘後駛離。

約1941年,大衛王子號在百慕達停泊
這場短暫的遭遇引發了一些相當離奇的故事,當局難以反駁報紙上關於大衛王子號迫使「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掉頭逃跑的報道,有些報導甚至將這次遭遇歸類為槍戰。海軍中將內爾斯寄給亞當斯上校的剪報,顯然來自英國報紙,內容如下:
「我們立即追擊她,用我們的六英寸(152毫米)火砲發出響亮的咆哮。」大衛王子號的船長在描述當時的行動時說,這艘強大的德國船被這艘小船的攻擊性所欺騙,全速逃竄了。
這艘船的身份仍然是個謎。海軍部認為她可能是前面提到的輔助巡洋艦「托爾號」,但這艘襲擊艦已返回布列斯特。考慮到當時德國襲擊艦的位置,她不太可能是這類艦船,儘管報紙文章聲稱並非如此,但它並非「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皇家海軍「大衛王子號」可能發現了U型潛艦補給艦「巨蟒號」或一艘偽裝襲擊艦的補給艦。 8月底,「大衛王子號」撞見了4000噸級的英國商船「聖瑪格麗特號」,該船正以5節(9.3公里/小時;5.8英里/小時)的速度向特立尼達島駛去,發動機故障。當「大衛王子號」靠近時,船長請求加拿大的輪機長過來看一看,輪機長照做了,並報告說他不相信「聖瑪格麗特號」能夠安全抵達。百慕達是最近的陸地,位於其西側800英里(1300公里)。亞當斯船長預計,如果「聖瑪格麗特號」沒有先沉沒,U型潛艇或水面襲擊艦就會擊沉她,於是決定出手協助,拖著「聖瑪格麗特號」前進。9月3日,聖瑪格麗特號安全抵達百慕達。

位於巴拿馬運河區的大衛王子號
▪︎西海岸和阿留申群島戰役
珍珠港事件後,「大衛王子號」被調往加拿大西岸,與其姊妹艦艇一同進行改裝與武器升級。這些艦艇駐紮在埃斯奎莫爾特,負責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附近的太平洋東北部執行防禦任務。除了保護該地區的航運外,她們還將透過其存在安撫公眾,並滿足美國對在該地區部署加拿大海軍的要求。 1942年7月24日至27日,大衛王子號參加了電影《突擊隊黎明出擊》的拍攝(在加拿大實地拍攝期間拍攝的一些幕後花絮被收錄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台的紀錄片《加拿大彩色戰爭》中)。 日軍佔領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後,擔心日軍進攻對美國西北地區構成嚴重威脅,於是在阿拉斯加海域部署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有人估計,日軍在阿留申群島的海軍實力為 4 艘巡洋艦、8 艘驅逐艦和 18 艘潛艦。1942年8月下旬,大衛王子號、亨利王子號、羅伯特王子號以及輕型護衛艦道森號和溫哥華號奉命配合運往科迪亞克島的美軍。這支護衛艦被指定為「D部隊」,作為阿留申群島戰役的一部分,在科迪亞克島和阿拉斯加荷蘭港(現為烏納拉斯卡)之間護送船隊。大衛王子號及其姊妹艦在北部海域近3個月的服役期間並未與敵人實際接觸。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工作枯燥無味或平淡無奇,習慣於公海航行的海員很少會被天氣和航行困難所困擾;但「王子號」船上的船員們很快意識到,無論北大西洋的危險如何,都比不上北太平洋突如其來的狂風、反复無常的海流和未知的淺灘。1942年,加拿大船隻只配備了簡陋的雷達,這使得航行始終處於危險之中,霧讓位給狂風,狂風又讓位給霧。

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大衛王子號。
被稱為阿留申群島「威利瓦」的颱風,誕生於白令海的風暴區,咆哮著衝下狹窄的山口,給本來就航行空間狹小、舉步維艱的護航隊帶來挑戰。許多護航船的速度都無法超過6節(11公里/小時;6.9英里/小時),卻要與4節(7.4公里/小時;4.6英里/小時)的洋流搏鬥。一旦遭遇這種通常強度高達10級的大風,她們常常必須分散開來,盡力尋找避風處。「王子級」艦船本身的機動性並不出色;她們笨重而結實,在被迫跟上緩慢的護航隊並保持掌舵能力時,常常會選擇背風航向,速度是其他艦船的兩倍。儘管條件如此極端,事故卻出奇地少。有一次,在護送兩艘商船前往荷蘭港時,大衛王子號遇到了濃霧。戈弗雷船長部署了一個霧浮標作為預防措施。當浮標一出現,大衛王子號的其中一艘驅逐艦「埃利亞斯·豪號」立即鳴笛發出六聲緊急信號。該驅逐艦誤以為是浮標是潛望鏡,便向從大衛王子號船尾噴出的霧浮標開火。事後,大衛王子號的指揮官以令人欽佩的客觀性稱讚了「埃利亞斯·豪號」的高度警覺。 到1942年秋,情況愈發明顯,大衛王子號及其姊妹艦的裝備不足以抵禦裝備精良的敵艦,也無法抵禦其攻擊。人們擔心,這些敵艦可能會在西海岸附近活動。因此,海軍決定將大衛王子號和亨利王子號改裝為中型步兵登陸艦,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歐洲入侵。

1944年6月6日,第二批步兵團準備從停靠在法國貝爾尼埃濱海附近的大衛王子號出發。
|中型步兵登陸艦(1943年至1945年)
▪︎諾曼第登陸
1943年春,大衛王子號和亨利王子號改裝為中型步兵登陸艦的工作正在進行中。她們被重新配置,以便用六艘突擊登陸艇(LCA)和兩艘機械化登陸艇(LCM)運送550名步兵,並配備了大型醫務室以應對預期的傷亡。她們老式的 6 英寸火砲被兩座雙聯 4 英寸 (102毫米) 砲座、兩門單管博福斯 40 毫米火砲和十門厄利孔 20 毫米火砲所取代。重建工作在埃斯奎莫爾特和溫哥華進行,於1943年12月完成,重新服役後不久,她經克里斯托瓦爾和紐約前往英國。 1944年2月抵達克萊德後,大衛王子號被送往克萊德班克進行最後的組裝,組裝完成後,大衛王子號和亨利王子號加入了位於賴特島考斯的聯合作戰司令部。 4月21日,兩艘加拿大登陸艦在考斯與其突擊登陸艇編隊匯合。此外,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三支由大型步兵登陸艇組成的加拿大編隊也抵達考斯,這些登陸艇將依靠自身動力完成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航行。5月,加拿大登陸艇與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的更多登陸艇進行了一系列高強度、大規模的訓練演習。

大衛王子號配置4艘登陸艇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日,大衛王子號在朱諾地區的麥克和南海灘登陸,登陸艇上有418名士兵,包括紹迪埃團的成員、皇家海軍陸戰隊和一支英國先鋒小隊。首先降下的是除自己的登陸艇外,大衛王子號還搭載的兩艘皇家海軍登陸艇。他們的任務是提供輕武器火力支援,並在登陸艇前方清除地雷和障礙物。隨後,加拿大登陸艇與其他加拿大艦隊的登陸艇會合,出發時間定在 7.25,在朱諾地區潮汐更有利的情況下,大衛王子號登陸艇耽擱了20分鐘,開始了他們為時一小時的海灘之旅。在一天的時間裡,除了一艘登陸艇外,其他所有登陸艇均被擊毀、沉沒或擱淺。當僅存的一艘突擊艇返回大衛王子號時,一艘衝鋒坦克運輸船將其推過一處障礙物,導致其底部被撕裂,艦體隨即沉沒。一艘出港駁船將船員運回大衛王子號。大衛王子號船上載滿了傷員,且無法取回任何登陸艇,於是駛往南安普敦,結束了諾曼第登陸戰。兩艘艦艇又進行了四次增援諾曼第的行動,其中一次發生在6月18日,三次發生在7月。

加拿大海軍大衛王子號的小型登陸艇
▪︎地中海戰區
裝備新型登陸艇的大衛王子號在亨利王子號的陪同下,於7月24日啟航前往那不勒斯參加「龍騎兵行動」。該行動由美國第七集團軍和加拿大、法國和英國的部隊共同入侵法國南部。作為羅密歐行動的指揮艦,她搭載著法國第一北非突擊隊(Le 1 er Commando Français de l'Afrique du Nord)的突擊隊員,他們的任務是佔領法國萊拉旺杜的砲台,作為主要行動的前奏。8月15日,大衛王子號上的法國突擊隊員上岸,比龍騎兵行動主要登陸時間早了大約六個小時。攻擊艦隊包括加拿大的大衛王子號、英軍的貝婭特麗克絲公主號、英軍阿爾伯特親王號和四艘美國魚雷艇。戰鬥結束後,她的登陸艇帶著傷者返回,大衛王子號啟航前往科西嘉島。她兩度前往法國海岸增援,共搭載近3000名士兵。9月14日,大衛王子號載著530名英國第九突擊隊的士兵啟航前往基西拉島,開始解放希臘。 9月14日夜間,部隊登陸,迎接他們的不是敵人,而是一群興高采烈的希臘民眾。大衛王子號將自己的登陸艇艦隊借給了突擊隊,以便他們進行一系列目的在奪取愛琴海內島控制權的進攻和收復行動。 10月15日,「大衛王子號」啟航,作為收復和解放希臘的龐大部隊的一部分,她載著希臘總理喬治·帕潘德里歐及其流亡政府。當登陸艇進入比雷埃夫斯港時,她們再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卻不見敵軍蹤影。德軍幾天前已撤往北方。在接下來的幾周里,大衛王子號與亨利王子號一起,將部隊和急需的物資運送到飽受飢荒蹂躪的希臘。

大衛王子號的到來在希臘解放期間受到熱烈歡迎。
由於納粹軍隊倉促撤退造成的權力真空,回歸的希臘流亡政府與左翼抵抗運動領導人發生了衝突,後者當時已控制了希臘大部分地區的軍事控制權。大衛王子號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最終導致希臘內戰的鬥爭。11月,雅典的社會秩序不斷惡化,大衛王子號受命協助集結兵力,以檢驗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實力對比。 隨後總罷工引發了比雷埃夫斯首相官邸附近的警察和平民的武裝衝突。12月4日,黎明時分,大衛王子號的第529艦隊運送希臘軍隊登陸,城裡可以清楚地聽到步槍和迫擊砲的射擊聲。12月9日,隨著希臘的敵對行動擴大,大衛王子號再次啟航前往比雷埃夫斯,這次滿載著大量彈藥和英國第二傘兵旅的311名士兵。在亨特級驅逐艦博福特號的護航下,大衛王子號在穿越一條被水淹沒的海峽時,一枚水雷在大衛王子號的左舷爆炸,正好位於其 4 英寸彈藥庫的前方,燃料和淡水箱旁。大衛王子號靠著自己的動力緩慢地駛入薩拉米斯灣,儘管船頭稍微往下。水下檢查證實爆炸在水線以下炸開了一個17 x 12英尺(5 x 4公尺)的大洞,於是決定將大衛王子號撤離到更平靜的水域尋找維修設施。她啟航前往突尼斯比塞大的費裡維爾幹船塢;在那裡待了四周,安裝一個大補丁,不過這個補丁在她前往直布羅陀幾天後掉了。1945年2月下旬,大衛王子號啟航前往埃斯奎莫爾特進行改裝,然後轉交給英國海軍,用於東南亞行動。她於6月轉交給英國海軍,但從未被接管。相反,她得到了工資補償,到1946年1月,大衛王子號和她的姊妹船羅伯特王子號都被拖到北溫哥華的林恩溪並停泊在那裡。

希臘總理喬治斯·帕潘德里歐向加拿大海軍大衛王子號艦員發表講話
|戰後
查爾頓輪船公司於1946年9月購買了大衛王子號。1947年2月,大衛王子號在英國進行上層建築改裝,以用於客運服務。改名為查爾頓君主號後,她開始了移民貿易,從英國航行到澳大利亞,享受她自己幫助爭取到的海上自由。大衛王子號似乎容易遇到水下危險:1932年,作為加拿大海軍的大衛王子號,她在百慕大的東北破浪海域上擱淺了六個月;1941年,她再次在百慕大擱淺;在阿拉斯加航行期間,她撞上了海圖上未標明的樁基;在地中海,一枚水雷爆炸在她的鋼板上開了一個5公尺的大洞。作為查爾頓君主號時,她曾在巴西海岸附近拋錨,1948年6月11日,一艘拖船將她拖了12個小時,到達伯南布哥於1951年在斯旺西拆解。

大衛王子號在1940年服役旗幟的殘餘部分。
|王子級艦艇的服役時間表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