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一、她那麼聰明,為什麼還會那麼愛?
看完上次一系列有關徐志摩的故事後,相信大家會覺得其中的愛恨糾葛充滿戲劇張力,身為旁觀者的我們也很難釐清真實的模樣,所以我無意為誰護航,也不急著褒貶評價。不過有趣的是,他的表弟金庸完全不隱諱他對表哥的態度,當他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班時,有人問他是否受到徐志摩的影響,他說徐志摩只是個旁聽生,而他作品中的表哥們也都不是什麼正派人物,甚至用了徐志摩「雲中鶴」這個筆名,塑造一位極為好色的惡人。
所以你可以喜歡他的作品、討厭他的人品,故事存在的價值,也許就是讓我們看見更多愛情的樣貌。
但今天的故事主角,卻讓人忍不住想問:「她那麼聰明、那麼冷靜,為什麼還會愛上一個不值得的人?」這大概是很多人讀完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故事後,心中最直接的疑問。
然而,張愛玲的愛情,從來就不是尋常女子的情事,而是她筆下文字的投影、自我價值的鏡像與時代命運的縮影。
同時,在她的作品中反映的愛情觀也異常清醒,甚至偏激,例如:「一個承諾在最需要的時候沒有兌現,那就是出賣,以後再兌現,已經沒什麽意思了。」或「如果一個人的感情得到了解脫,那麼另一個人將走向可怕的地獄」又或是「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
到底是什麼原因,影響她的戀愛觀呢?我們今天便要從她的作品內容和愛情故事,逐一抽絲剝繭,或許也能在其中找到我們人生的縮影。
二、初遇胡蘭成:一眼萬年,還是劫數難逃?
張愛玲因缺乏家庭溫暖而投身於文學創作,所幸天賦異稟,年少時便嶄露頭角,《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作品,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作家,也因為如此,她的作品〈封鎖〉就這麼剛巧映入胡蘭成的眼簾。
深受張愛玲文字吸引的胡蘭成,便寫信給當時雜誌的主編蘇青,希望蘇青能協助自己見到張愛玲。起初,蘇青是拒絕的,因為張愛玲對讀者是一概不見(如果有看過張愛玲寫的〈天才夢〉,大概可以猜到她應該是個大I人),但胡蘭成依舊不依不撓地纏著蘇青,最終蘇青拗不過他的執念,便將張愛玲的地址給了他。
拿到地址後,胡蘭成便直奔張愛玲的居所,想當然吃了個閉門羹,但胡蘭成不虧是情場高手,他寫下了自己的來訪緣由及聯絡方式,便塞進了門縫中。也許是被誠意感動,也許早聽聞胡蘭成的才名,隔天張愛玲便主動致電,而這一通電話也牽起了兩人之間的緣分。
面對張愛玲來訪,胡蘭成是欣喜萬分,但一見到張愛玲不禁失望了,原來他覺得張愛玲的長相一般,看上去還像個孩子(張愛玲當時24歲,胡蘭成38歲),但可能他也想著「來都來了!」寧試過也不錯過的心態,開始撩起了這未經情事的張愛玲。
我自己認為胡蘭成最觸動張愛玲內心的有兩段談話。
第ㄧ,那就是閒聊之際,胡蘭成主動詢問張愛玲「每月的稿費有多少?」這大概就等同我們問別人月薪多少一樣的冒昧,可沒想到卻讓張愛玲內心起了一點波瀾,這或許和她從小缺愛的環境以及金錢觀有關。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成年後大眾只關心張愛玲的作品,鮮少有人關心她的生活狀況,這讓她逐漸對胡蘭成產生好感。
第二,有次兩人走在街上時,胡蘭成突然問了張愛玲的身高,背後其實隱含著「我們兩個走在一起,是否般配」的意味,話裡話外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就這樣兩人越走越近,張愛玲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愛上了胡蘭成。
就在某天夜裡,渾身酒氣的胡蘭成拜訪張愛玲,並提出了一個請求--「我們永遠在一起好嗎?」想當然張愛玲並沒有答應,因為當時胡蘭成有妻有妾還有孩子,可沒想到他為了張愛玲居然離婚了!這可把張愛玲暈得不行,兩人便結婚了!沒有酒席,沒有賓客,只有一張婚書,上面寫著「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而在這段日子裡,張愛玲寫下了〈愛〉,這是根據胡蘭成講述的真實故事寫下的短文,裡面讓人咀嚼再三的文句就是,一位可愛少女向住在對門卻從未打過招呼的年輕人說:「噢,你也在這裡嗎?」既然從未說過話,那為什麼會用「也」呢?這部分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短文最後以極具宿命感的文句作結,她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說明愛情就像一個人在蜿蜒的山路上,突然看到的短暫風景,因此既不是需要,也不是占有,更不是以婚姻或任何經濟支持的保障為條件,烘托「愛就是命運」的主題。
而張愛玲到底多愛胡蘭成呢?我們可以從一句話見得端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是張愛玲贈給胡蘭成表明心跡的一句話,然而這似乎預言了兩人日後的淒涼結局。
三、愛情的幻影與幻滅:她為他傾盡所有,他卻…
隨著胡蘭成調職武漢,又開始他的風流狩獵遊戲,很快地便和一名小護士周訓德舉行婚禮,然而遠在上海的張愛玲一概不知,仍照常以信件傾訴自己的日常瑣事與思念之情,然而1945年胡蘭成短暫地回到上海時,竟然忝不知恥地向張愛玲稱讚周訓德的美好,以及自己和周訓德的情事,如果你是張愛玲,會怎麼反應呢?但張愛玲卻做出波瀾不驚的模樣,試想到底有多深的愛,才能讓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女子忍氣吞聲?
後來,日本投降,汪精衛政府隨即倒台,胡蘭成便展開流亡的日子。按照我們正常人的邏輯思考,逃亡的日子應該是艱困貧瘠的,但不得不說胡蘭成是個奇才,這一路上居然還能勾搭一戶大戶人家的姨太太──范秀美,最後還以夫妻名義逃到溫州同居。
正當胡蘭成陶醉溫柔鄉中,張愛玲此時仍揣著一顆惴慄的心,好不容易打聽到胡蘭成的去處,立刻隻身前往溫州,不料前來應門的卻不是心上人,但她竟隱忍地留下,甚至和胡蘭成、范秀美同居20多日才離開。此後幾個月,她還是不斷寄稿費接濟胡蘭成,深怕心愛的他在外頭受苦,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等不到胡蘭成回頭的張愛玲才看清這個男人在戰局敗亂之際拋下自己,留下她獨自面對動盪時局與情感煎熬,自己的付出不過是自欺欺人、一廂情願,於是便寄了分手信,信裡寫著「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並主動支付一筆「贍養費」,就這樣兩人此生再無相見。
後來,胡蘭成在日後出版了《今生今世》一書,裡頭記錄自己在動盪時代中的愛情與漂泊。令我覺得難受的是一代才女張愛玲就好像佔據他人生中的幾張扉頁而已,他還說「我對於女人,與其說愛,毋寧說是知。」因為張愛玲曾說:「有多少女人是因為她美麗的靈魂而被愛?」所以胡蘭成不斷向張愛玲說愛她,聲稱自己知了她的靈魂,當張愛玲和自己分享知識時,他都點頭稱是,讓張愛玲以為彼此的靈魂有了共鳴。然而,我認為他一點都不知張愛玲,若真的知了,又怎會如此揮霍張愛玲對他的情感呢?又怎會讓一位自尊心極高的張愛玲在塵埃中開出一朵花來呢?又怎會再分開後,寫書消費張愛玲呢?更諷刺的是《今生今世》的書名還是張愛玲取的!
四、離別之後:張愛玲的轉身,是放下,還是失落?
當然,有人便問張愛玲如此對待胡蘭成值得嗎?她回答:「我拿出真心不是為了愛你,是為成全自己的愛情」。可見她對愛情的理解是是毫無保留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也因此「若不是愛我一人,那就不要了。」或許對張愛玲而言,「愛是這樣的,她成全了他,他辜負了她,她完成了自己。」
在這段矛盾失衡的關係中,也深深影響張愛玲的創作,我們藉由張愛玲以自身經歷為藍本的半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來看吧!故事中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間的情感糾葛,便可以看作是張愛玲和胡蘭成之間愛情故事的映射,其中大量地使用她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感受。
例如:在其中我們便能窺見張愛玲愛上胡蘭成的理由,小說裡頭男主角邵之雍便是胡蘭成的化身,他能夠直擊不同女人心理上的需求給予寬慰、撩動心弦,正如他自己在《今生今世》所說的「知」,不僅主動出擊,更會觀察情勢,知所進退,甚至張愛玲還運用大量的比喻描述兩人的床第之事,暗示彼此在性關係上的契合。
直至以自己為原型的女主角盛九莉看清邵之雍的情感遊戲與不忠,但依然被愛與孤獨牽引,陷入反覆糾纏,期間還與燕山(以張愛玲第二任情人桑弧)曖昧牽連,最終在幻滅中成長,對愛情不再抱有純粹的浪漫幻想,轉而更清醒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除此之外,《色,戒》、《半生緣》差不多也是這時期的作品,這筆下的故事猶如他們倆這一段具爭議的愛情寫照。就像王佳芝明知不可愛上特務頭子易先生,卻還是投入情網,背負第三者的模糊身分與非議;又或者是顧曼禎明明和沈世鈞相愛,卻因家庭、社會階級、經濟壓力使純愛無法善終,待二人重逢後,彼此的生活早已走向岔路,只能感嘆:「我們回不去了。」呼應核心主題:「人只能活得像半生」——理想與現實總有落差,即便相愛,也只能成為彼此「半生」的記憶。
然而故事中的女子就像她一樣絕非等閒之輩,各個展現果敢的特質,卻又逃脫不了悲劇命運,充滿無奈與傷痛。因此,有人說:「張愛玲筆下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因為她將自身的人生際遇充分反映在畢生創作中,盡顯蒼涼。
可以說,張愛玲在認識胡蘭成之後,她的創作風格和題材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她開始更多地關注愛情和人性的複雜性,並且更加深入地探索了自我。
五、賴雅之愛:她還能再愛嗎?
張愛玲與胡蘭成分離後到了香港,這期間她的文風轉變,還創作了和政治有關的《赤地之戀》、《秧歌》,引起了不少的討論,還被共產黨扣上「文化漢奸」的帽子,因而逃往美國,就在這時她結識了第二任丈夫──賴雅。
賴雅是位編劇家,和張愛玲一樣同為早熟天才,20多歲便獲得哈佛大學文藝碩士學位,並於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後來因住進南加州為好萊塢編劇,他的政治觀受到影響,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
在認識張愛玲後,他總和張愛玲聊文學藝術,也想透過張愛玲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從共產黨政權中跑出來的中國女人,這一來二往地,張愛玲也被他爽朗的風度及才氣吸引,直到1956年某一日,賴雅問張愛玲:「你是否願意將這種交談永遠繼續下去?」不得不說這樣的求婚不僅浪漫,更觸及張愛玲心中欲被「知」的渴望,面對賴雅殷切的期盼眼神,便點頭應允。
至此,我們會發現張愛玲真的是一位純愛戰士,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漢奸,第二任丈夫是共產主義的忠實信徒,唯一能讓她傾心的是才華與學問,不管世間評價,也不問政治立場。
不同的是她和賴雅之間的生活溫柔平淡,甚至不太像愛情,彼此相濡以沫,滋養心靈,儘管後來賴雅身體每況愈下,最後躺在床上不能自理,耗費她所有心力,為了賺取兩人的生活費,張愛玲開始寫著自己不喜歡的劇本,但她無一句怨言,直至賴雅去世。
這段婚姻對張愛玲而言,或許是獲得精神上的休憩,但其中也有苦痛。那便是她曾為賴雅懷上一胎,最後選擇墮胎,其中原因不僅是因為賴雅表明不想生兒育女,也或許是因為她對「母職」的抗拒,畢竟她的父母未曾給過她一個溫暖的家,而這段經歷也讓她在《小團圓》中投下當代的一顆震撼彈,那便是生動地敘述驚人的墮胎場景。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便深居簡出,過起孤身隱居的生活,愛情在她生命中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孤獨與冷感。因此,這段愛,是替代?是修補?還是張愛玲對「愛」的重寫?我們不得而知,但和胡蘭成作為對比,與賴雅的這段婚姻展示她從炙熱愛情到平靜伴侶的轉變。
六、結語反思:張愛玲的愛,是失敗還是超越?
我想,大家看到這應該會好奇為什麼張愛玲鍾情於大齡男子呢?可能也有人會發現張愛玲除了愛情之外,還對一項物質有所執著,那就是「錢」,可以說在張愛玲的世界中,愛和錢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待我們之後的親情篇再來探討吧!
回到張愛玲的愛情世界,有人說,她一生為情所困,也有人說,她只是太清醒,所以選擇獨處。那麼你呢?如果你是她,你會愛嗎?會放手嗎?還是會……重來一次?
或許就像她自己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願意全心投入情感,只願成全自己心中的愛情,儘管他人看待自己的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但只有自己知曉上頭爬滿了蚤子。透過她的故事,也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如何在愛情中建立自我價值感,避免讓自己愛得如同掉進塵埃中。
張愛玲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一位女性如何在動盪時代裡,用才華與孤獨,雕刻出自己的愛情觀。她的愛既清醒又決絕,既低入塵埃又綻放花朵。
而在千年前的中國,也有一位同樣才華絕世的女子——李清照。她與張愛玲一樣,擁有能夠穿透人心的文字,也一樣在動盪時局裡,經歷愛情的甜與苦。不同的是,李清照用詞婉約,將愛情與離愁寫進千古傳唱的詞章。
下一集,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世界,看她如何在詞句間,留住愛,也留住自己。
請大家持續鎖定我的「文學中的生活美學」,希望透過他們的文學故事,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聽見彼此幽微的聯繫。感謝您的閱讀,我是May,我們下次見,掰掰!
參考資料:
何灩〈胡蘭成兩次偷情,張愛玲還是心軟寄錢,怕他餓死⋯⋯傳奇才女的卑微愛情,從愛錯男人開始〉: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96607
陶曉嫚〈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當往事成雲煙,愛癡恨憾都鑽進骨子裡〉: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4227
詹悟〈張愛玲夢魘〉:https://www.nlpi.edu.tw/JournalDetailC003313.aspx?Cond=83bcce7d-a490-4e81-8e99-0f8bc41dcc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