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美中關係止血:「關稅休兵」再延長 90 天,避免雙向關稅跳升
美國與中國在 8 月 12 日確認將關稅休兵再延長 90 天,暫緩雙向關稅在原訂期限後大幅上調。此舉一方面替年終備貨期的跨國供應鏈「解繩結」,另一方面也為雙方在更敏感的技術談判(包含半導體與 AI 算力出口)爭取時間。亞洲股市率先反應:日經與澳洲 ASX 盤中創高;石油、外匯等風險資產則以觀望為主。分析人士並不排除此番延展是為可能的川習峰會暖身。對投資人來說,短線風險溢價下降、估值折現率有機會微幅下修;但中長期仍需觀察美國通膨(CPI)數據對關稅轉嫁效應的驗證。
新聞來源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us-china-extend-tariff-truce-by-90-days-staving-off-surge-duties-2025-08-12/
-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11/trump-extends-china-tariff-truce-for-90-days-cnbc-says-me7g9pop
投資筆記
市場有時像被拉長的呼吸:吸氣,是政策打開一條縫;吐氣,是估值把恐慌推出體外。這次延長 90 天的休兵,看似只是日曆上多畫一格,實則為企業提供一段可以具體行動的窗口。工廠得以重排裝配線,進口商能分散報關批次,品牌可以重新設計促銷節奏,把「不確定性」切成較小、可吞嚥的塊。對資本市場,這條多出來的呼吸,代表風險溢價的折讓:不是牛市號角,而是把極端場景(關稅跳升+假日旺季斷鏈)的機率拉低。站在成長投資的角度,真正的問題不是「會不會完全和好」,而是資本支出與需求能見度能否回到可建模的範圍。若我們把 AI 伺服器、功率半導體、工業自動化和航運保險費率放進同一張敏感度圖表,會看到:休兵對庫存週期的拉抬,會先反映在供應鏈中游(零組件與模組),再緩慢傳導到上游設備與材料。也因此,投資組合配置的筆記上可以把具議價力、能轉嫁成本的中上游公司納入核心,搭配少量週期性較強的運輸與通關服務作為衛星部位;同時,用對沖工具壓住美元指數與能源價格的尾部風險。
別忘了通膨。關稅的影響不是今天消失,只是延後結算。若 8 月與 9 月的 CPI 顯示商品項目有明顯上行,市場又會把折現率調回去;相反地,若數據顯示轉嫁有限,休兵便等於幫企業爭取到定價權的練習時間。這不是浪漫的和平故事,是務實的現金流管理。投資最怕的,不是壞消息本身,而是壞消息的不可度量性。這 90 天,正是把未知變成「可參數化」的空檔。
此外,供應鏈、海關、談判代表,都像舞台上的走位。有人會說這只是「踢皮球」,但市場其實喜歡這種可預期的拖延。時間一拉長,企業的微創新就有機會發生:替代料件、流程自動化、關稅工程,累積成長期競爭力。而我們要如何投資呢?把倉位調成能陪跑 90 天的節奏:用分批、用區間;該收租的收租,該等待的等待。因為真正的變化,常在中場休息時悄悄長出來。
新聞二:科技管制的「可議價邊界」:美國釋訊願讓 NVIDIA 對中販售「降規版 Blackwell」
在宣布延長關稅休兵之後,美方又釋出敏感信號:總統表示可能允許 NVIDIA 將降規版次世代 Blackwell GPU賣往中國。這與先前對 H20 等降規晶片開放、但附帶對中銷售營收 15% 上繳美國政府的前例相互呼應。表面上看,這是把禁令「金融化」:不是單純放行,而是以性能上限+分潤費率的雙軌控管,讓廠商能在合規框架內回補中國需求。此舉在華府引發安全顧慮:即便「打了折」的 Blackwell,若數量夠多、配上先進封裝與網路堆疊,仍可能支撐大型 AI 訓練叢集。短線股價波動難免,但整體 AI 供應鏈迎來更可量化的政策邊界。
新聞來源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trump-opens-door-sales-version-nvidias-next-gen-ai-chips-china-2025-08-11/
- https://www.wsj.com/politics/national-security/what-to-know-about-trumps-plan-to-take-15-of-ai-chip-sales-to-china-04c6537c
投資筆記
想像一間劇院:舞台中央是算力,幕後是政策,觀眾是資本。以往的劇本是「封」與「解封」的二選一;現在多了第三條路:降規 + 分潤。這不是完美主義者會喜歡的故事,卻是現實主義者最愛的橋段——因為它把黑白問題改寫成灰階區間,於是能被衡量、能被定價。
投資上,這等於把「政策不確定性」轉化為一個可建模的費用率與性能邊界。我們不再問能不能賣、只問:降幾趴?抽幾成?量多少?這些參數會走進試算表,決定廠商在中國的 TAM、產品組合的邊際貢獻、以及是否需要加速在軟硬協同上「用軟體補硬體」。
Blackwell 的魅力從來不只在裸算力,而在整體系統效率:從 NVLink 互聯到 HBM 帶寬、從壓縮編碼到推理調度,只要軟體堆疊做得好,降規也未必等於降體驗。這裡就出現了投資線索:誰能用演算法把 30% 的降規吃回 15% 的效能?那家公司的估值折扣,就值得縮小。
當然,安全疑慮真實存在。若我們把「總算力×可用性」當作風險指標,降規黑威爾在數量效應下仍可能湊出大規模叢集。政策制定者於是用「費率+額度」當閥門;這對廠商是種紀律:你可以做生意,但要把合規成本寫進商業模型,把地緣複雜度寫進研發節奏。對投資組合,策略便是:核心持有具軟硬整合與平台黏性的領導者,同時配置部分邊緣運算、記憶體與封裝供應鏈,讓利基廠商在新邊界裡找到毛利甜蜜點;另以小比例佈局非美供應鏈作對沖,避免單一路徑風險。
敘事層面,這像是把「牆」改成「門」,雖然門窄,卻能通行。對資本而言,能見度比立場更重要:只要規則可預期,折現率就能下降一點點;一點點的下降,對高成長資產的估值,就是很大的彈性。這不是對誰好或誰壞的評價,而是對「可預期性」的定價。當劇院的幕拉起、走位固定、樂池開始演奏,觀眾便放下肩膀,願意多坐一會兒。市場,就是這樣的一群觀眾。
新聞三:韓美關係定錨:南韓總統李在明 8/25 訪華府與美方首次峰會
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8 月 25 日赴華府與美國總統舉行首次峰會,議題鎖定安全與經濟雙主軸:半導體、電池、造船、關鍵礦產供應鏈與投資佈局。此行延續 7 月以來的「降級版」關稅協議進度,並被視為釐清雙邊投資承諾與國防費用分擔的關鍵時點。消息公布後,市場關注三件事:其一,對韓出口導向產業的關稅路徑是否更明確;其二,大型美國在地投資案(據傳總量數千億美元)細節是否落地;其三,對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的「安全名單」是否擴大。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供應鏈重組地圖上的一枚錨點事件:若峰會傳遞更清晰的貿易框架,韓國企業在美擴產與在地採購的現金流折現率將改善,區域內(含台灣、日本)的互補關係也可能因此更緊密。
新聞來源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south-koreas-lee-trump-hold-summit-august-25-security-alliance-economy-2025-08-12/
- https://apnews.com/article/south-korea-us-trump-lee-jae-myung-tariffs-128bdcdaac59f8a8778b1b6674c30124
投資筆記
供應鏈是一張把地理變成數學的網。韓國的節點,總在技術密度與製造紀律之間拉出一條漂亮的斜率;而每逢地緣壓力升高,這條斜率就需要一顆政治錨去固定。這次 8/25 的峰會,就是錨。對市場,錨不保證風平浪靜,卻能讓船不被潮流推著走。
若把半導體—電池—造船—礦產視作一條長供應鏈,韓美之間需要的是「相互承諾的邊界」:哪一些投資換到哪一些減免、哪些採購換到哪些安全名單。當關稅變成固定成本、當本地化成為必答題,企業的財務最怕的是時間不確定。峰會若能把時程鎖住,就算條件嚴格,NPV 也會比較好看。
投資上,這對韓國與周邊(台灣、日本)的高階製造是利多於弊。原因很簡單:當規則固定,擅長工程執行與品質控管的公司會脫穎而出;而在美擴產的先行者,在稅負、補貼、採購門檻上更有話語權。對組合配置而言,我會把供應鏈互補視為主題:韓國在高階記憶體與先進封裝、台灣在晶圓代工與 IP 供應、日本在材料與設備;這三角如果因峰會而更牢,對抗全球關稅不確定性的韌性就會提高。
但這新聞背後也有陰影,國防費用分擔可能上修、雙邊投資承諾若缺乏書面化與司法保護,未來仍有反覆空間。這提醒我們要分散週期差異:把景氣敏感的汽車、造船曝險,與高黏著度的半導體服務與材料搭配;同時盯住匯率與能源成本,避免政策好消息被利率與油價的壞脾氣抵銷。投資不是押誰對,而是押規則能夠持續多久。
今天的進場筆記(美股)Circle Internet Group(NYSE: CRCL)
逢回分批、把風險報酬比調到甜點位

最新收盤&盤後
- 8/11(美東)收盤 約 $161.17(日內區間約 $155.9–169.4)。
- 盤後:顯示約 $161.09 附近,變動輕微。
為何今天做CRCL筆記
- 基本面可視:USDC 流通量約 $64.6–66B 區間(8/7 官方儀表板與主流加密資料站),利息+費用收入能見度高;若美國穩定幣立法持續推進,法遵折現率下降。
- 題材與現金流的結合:CRCL 的主收入來自 USDC 儲備投資利息與網路手續費,β 低於加密挖礦/交易所股,更貼近金融基礎設施邏輯。
- 技術面提供「安全邊際」:近月高檔回落後,量能集中在 $150–162,上方壓力 $176–185、關鍵壓力 $200–205;若配合財報日程與政策消息,順勢交易勝率提升。
估值
- 假設:2025E USDC 平均流通量 $65B;淨利息收益率(扣分潤)約 2.8–3.2%;交易與網路費 $0.4–0.6B。→ 2025E 營收 $2.2–2.7B。
- 倍數:以 P/S 12–16x 區間估(金融基建+高成長折衷),對應合理市值 $26–43B;以目前股本換算,合理價帶約 $145–205。
- 敏感度:利率下行 100 bps 或法遵延宕 → P/S 收斂至 10–12x,合理價帶降至 $120–155。
進場策略(以風險控管為先)
- 首筆:$158–162 分批 1/3–1/2 部位(貼近量密帶下緣、風報佳)。
- 二筆:回測 $150–152、量縮守住 → 再加 1/3。
- 失敗停損:$142 日線有效跌破且量價背離 → 機械式降至觀察倉位 1/4。
- 上檔分批:$176–185 區間先行減碼 20–30%;若放量站穩再看 $200–205 二次減碼。
近 3 個月「成交量密集區」觀察
- $150–162:換手最頻密;
- $176–185:前波上攻受阻堆疊;
- $200–205:強壓帶,需題材+量能共振。
明日應對
- 續抱:若站回 $165 上方、回測不破且內外盤比>1 → 續抱觀察。
- 加碼:若低開測 $152–154 並見買盤承接 → 小幅加碼以優化均價。
- 出場:若因政策雜音或財報不及預期而跌破 $142 → 先降風險,待新訊息再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