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原始碼》是前世界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親筆自傳,從他小時候談起,一直到將微軟總部遷到西雅圖為止。如原文副標「MY BEGINNINGS」所示,此書聚焦於他人生的「開端」。中文副標「成為比爾.蓋茲」也頗為貼切,因為正是這些早期的累積,成就了日後的科技巨擘。
其中的種種故事,就交給大家自行到書中品嘗;而這篇文章,我想從幾個角度切入,解析比爾.蓋茲之所以能「成為」比爾.蓋茲的原因。
【天賦與努力】
必須說,比爾.蓋茲確實有天才之處,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這與他後來的成功絕對有極大關聯。
讀這本書時,常會感覺到:只要是他想做好的事,他就真的能做到。雖然他小時候略帶問題兒童的傾向,不如姊姊般乖巧伶俐,成績也不算穩定,但當他找到「寫程式」這份熱情後,立刻展現出超乎常人的一面。而在決心專注於課業後,成績也迅速飛躍,最終順利錄取哈佛。顯然,他的頭腦絕對不一般。
至於努力的程度,我覺得用「瘋狂」來形容絕不為過。只要是感興趣的事,他都會毫無保留地投入。例如閱讀。蓋茲從小就是個愛書人,只要一有機會就鑽進書本的世界,獨自探索與吸收新知。書中他說:
當我沉浸在閱讀的世界,時間過得很快,我與外界隔絕,只有模糊地意識到家人在我周圍生活著。
這份專注也反映在寫程式上。自從接觸電腦後,他經常廢寢忘食地寫程式,甚至曾在夜裡爬窗外出『逃家』去寫程式。隔天一早,他再悄悄溜回家,等媽媽叫他起床。他也對自己能長時間承受高強度工作感到很自豪。書中提到,有次他甚至連續奮戰一百多個小時,不洗澡、不吃飯,就只是一直寫程式——這份專注力真的是令人生畏。
然而,僅憑努力與天賦,仍不足以完全解釋他的成功。事實上,即便聰明如比爾.蓋茲,在進入天才雲集的哈佛後,仍發現了自己的極限。他在書中提到:
在哈佛這個更寬廣的世界,我發現自己雖然算是有天賦,還是有很多人比我優秀(現在回想起來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而且其中兩人正好是我最好的朋友。
對他書中所寫的「心智危機」段落,我感觸很深。他提到,許多人(包含那兩位更優秀的好友)在進入哈佛後,都陷入了一種心理上的茫然。他說:
每個人在入學前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然而,一旦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就都是自欺欺人的可憐蟲,都是冒牌貨。
這讓我想起自己剛升上雄中時,也曾面臨類似的心智危機。雖然等級差很大(人家畢竟是哈佛),但那份茫然的心境,我想是相通的。
總之,比爾.蓋茲的成功之路,顯然還有其他更關鍵的因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比爾.蓋茲早早就展現其數學天賦(截自《原始碼》)
【機運】
運氣這玩意兒雖聽來虛無飄渺,卻往往實實在在地左右人生的走向。對比爾.蓋茲來說,他一生最重要的幸運,莫過於在湖濱中學時遇上了「電腦」。
當他念八年級時,學校弄來了一台電傳打字機,可以透過電話線連線到加州的一台電腦,不僅能玩遊戲,還能寫程式。要知道,那是 1968 年,一般人只有在大學實驗室等地方才可能接觸到電腦。而湖濱中學之所以能成功爭取,是因為學風自由、師長開明。幾位教職員暑假去上了電腦課程後,便極力推動設置電腦連線。
妙的是,老師們對這台機器的理解也有限,根本教不了學生什麼。他們只是單純覺得「有這台終端機對學校有益」,並相信一定有人能摸索出使用方法。從結果來看,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橙汁。
當時使用電腦相當昂貴,必須支付電傳打字機的月租費與連線費率。湖濱中學的家長甚至為此舉辦募款活動,籌得 3000 美元,才讓學生們有機會「玩」這台電腦。比爾.蓋茲坦言,直到今日,他仍覺得不可思議——這麼多條件居然能同時到位,真是何等的幸運!
好運還沒完。後來,比爾.蓋茲竟獲得「免費使用電腦」的機會。一名叫羅納的女士聽說學生寫程式的事蹟後,便寫信給學校,提出若這些年輕的程式設計師願意協助她的新創公司 「C 立方」,就能免費使用裡面的電腦。
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的麥爾坎.葛拉威爾,曾將比爾.蓋茲視為軟體領域的經典案例。而比爾.蓋茲在書中則進一步補充:如果沒有那段幸運的「免費 500 小時」,後續的 9500 小時可能根本不會存在。換句話說,正是這段初始的幸運,才讓一切得以如滾雪球般啟動。

在湖濱中學寫程式的比爾.蓋茲(截自《原始碼》)
最後,關於「機運」,我想提到一個令人唏噓的名字——沒能活下來的「肯特」。肯特是比爾.蓋茲中學時的摯友,他們一起健行、一起寫程式、一起夢想未來。比爾.蓋茲在書中寫道:
肯特幫助我找到了方向,引導我開始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然而,肯特卻在一次登山時意外身亡。如果他還活著,很可能會與比爾.蓋茲一同創辦微軟,一起開創未來。但命運做出了選擇——帶走了肯特,只留下比爾.蓋茲繼續往前。

肯特(截自《原始碼》)
【家庭】
家庭對比爾.蓋茲極深,絕對得拉一段來談。
先說母親。比爾.蓋茲的外曾祖父是西雅圖一家大銀行的董事,家境可謂優渥。書中他形容母親非常溫暖、優雅,並且擁有近乎神奇的社交能力。在女性仍受限於職場角色的年代,她卻一路從基層志工做到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在比爾.蓋茲的記憶裡,母親總是手提公事包、身穿正裝,不是在會議中,就是在電話上忙著敲定募款細節。
對自己要求甚高的母親,對家庭也有遠大的期望。她希望一家人能積極參與社交,並在市民與非營利組織中發揮影響力。因此,比爾.蓋茲和姊姊從小就被帶入各種場合社交,尤其需要與成年人互動。
母親同樣非常重視教育,且不僅止於成績。例如,她曾為兩個孩子安排一趟為期四天的「公路學習之旅」,自駕前往洛杉磯,還替他們準備了旅遊日誌,要求記錄下沿途的地形、天氣、人口分布、土地運用、產品、歷史或其他有趣的觀察。行程更是五花八門:參觀兩州的國會大樓、數所大學校園、甚至蜂蠟製作展示館,內容既充實又廣泛。
相較於外放的母親,父親則顯得內斂。他是一名律師,專門為企業和董事會提供諮詢服務。身高將近 200 公分的他,被稱為「溫柔的巨人」,舉止冷靜有禮,處事方式直接明確。值得一提的是,他相當支持妻子的抱負,這在當時「男主外、女主內」仍是主流的社會裡,十分罕見。
父親的法律專業,也在許多關鍵時刻幫上忙。例如,他曾代表當時還在念高中的比爾.蓋茲與 ISI 公司協商,簽下電腦使用時間的協議;而當比爾.蓋茲在哈佛闖下大禍、差點被退學時(細節後面會提到),父親同樣出手援助。
從這些情境不難看出,比爾.蓋茲的家境相當不錯。這樣的家庭背景,提供了許多一般人難以獲得的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脈。父親身處法律界,母親活躍於非營利領域,兩人的交友圈都極廣。他因此能輕易與各式專業人士接觸。書中他寫道:
接觸到這些人對我來說再容易不過。我只需要放下手邊正在讀的書,走到樓上,通常每星期這些人都在我家聚會。
除此之外,父母在教育上也相對開放,給了他不少自主空間。他並不是典型的「模範資優生」,雖然頭腦聰明,卻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太「受教」。他提到,四年級時自己逐漸建立起智力上的自信,甚至覺得與大人之間的智力鴻溝已不復存在。父親曾說,他彷彿一夜之間變成大人,而且還是個「愛辯論、聰明,有時候滿討人厭」的大人。有次母親想讓他開口說話,他竟回嘴:「我正在思考,你難道都不會思考嗎?你應該試試看。」
換作一般家庭,關係恐怕就直接炸裂不復返。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甚至還去尋求諮商協助。最終,他們(特別是母親)逐漸接受——必須讓這個「怪異的兒子」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比爾.蓋茲也在醫生的引導下,理解到父母的愛,不再將精力放在反抗上。
這段經歷,使得他在往後人生中做出許多「非典型」選擇時(例如高三時缺課兩個月,到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工作,或是大學時毅然從哈佛輟學經營微軟),父母都願意相對尊重並給予支持。
總的來說,這樣的家庭背景與氛圍,實屬可遇不可求。比爾.蓋茲之所以能成為比爾.蓋茲,他的父母與家庭環境,無疑是關鍵因素之一。

比爾.蓋茲的父母對他影響很大(截自《原始碼》)
【梟雄(?)特質】
談到比爾.蓋茲的成功,有個特質很難精確用文字描述,硬要說,大概就是一種「梟雄」感(?)。
如前面說的,比爾.蓋茲成長的年代,正好迎來電腦的崛起,是個一切都還極不明朗的「亂局」。而他也無庸置疑地把握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成為一方之霸。
首先,他極擅長推銷自己,總能與他人暢談想法與願景。比爾.蓋茲說,他腦中總想著要招募那些人、要談成那些交易、要找那些客戶。一旦進入這種思考模式,就會不斷分享,甚至連飯都忘了吃:
我會一直說個不停,直到我發現其他人都已經吃飽了。離開餐廳時,我自己的餐點一口都沒吃。
這能力對他幫助甚大。例如,為了能使用艾肯實驗室的電腦,他用三吋不爛之舌,向主任湯姆.齊特漢極力強調自己的研究將會「改變一切」,最終順利拿到實驗室的鑰匙。創立微軟後,他更是公司對外的主要推手。雖然微軟是他與湖濱中學學長保羅.艾倫共同創辦的,但保羅不喜歡商業談判,因此拜訪企業、推銷產品、簽署合約,大多由比爾.蓋茲出馬。書中他回憶:
那時候,如果有人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會向對方闡述軟體公司的願景,或者簡單說明,我們希望全世界每一個人電腦上都安裝我們的軟體。對方的回應通常是翻白眼,或是露出困惑的表情。
覺得他很像是個賣夢人,讓人想到劉備(笑)。
還有就是,他很會為自己爭取利益。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他在與 MITS 簽約後寫信給保羅,主張自己處理了許多涉及資金、法律與管理的困難決策,因此理應獲得超過一半的股份,並直接提出「六四分」的要求。顯然,他是個絕不讓自己吃虧的人。
然而,最能展現他「梟雄感」的,或許是那股不惜鑽漏洞也要達成目的的態度。舉例來說,當 C 立方取消他們的免費使用權限後,他意外發現系統中的一個漏洞,可以利用管理員權限偷看帳號密碼以繼續登入。雖然行動還沒正式展開就被抓到,但他並未因此收手,很快又嘗試其他破解方式,最後因此被永久停權,再也無法使用 C 立方的電腦。
這件事或許可歸因於年少不懂事,但到了大學,他仍延續了這種「規則邊緣人」的作風,甚至差點被退學。事情經過是這樣:比爾.蓋茲當時被艾肯實驗室的副主任抓到,偷偷帶保羅與蒙特進入實驗室(兩人都不是成員),並使用實驗室電腦進行「商業專案」。由於該實驗室與國防部合作,若此舉曝光,可能影響研究經費的支持。但比爾.蓋茲毫不以為意,覺得「這又沒什麼」。結果這件事被送上哈佛行政委員會,所幸最終僅給予告誡處分,並未真正退學。
有趣的是,對自己行為寬鬆的比爾.蓋茲,對「盜版」卻態度強硬。在當時,許多人對軟體版權仍缺乏概念,經常私下盜用他們的程式。比爾.蓋茲為此發出公開信,嚴厲譴責這些「免費使用者」。雖然立場合理,卻讓我感覺到一種「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的姿態,感覺有點曹操(?)
總結來說,這些特質或許有些不討喜,但也正是這份強硬、算計與堅持,讓他能在亂局中殺出血路,最終成就了今日的比爾.蓋茲。

受到電視採訪的少年比爾.蓋茲(截自《原始碼》)
【後記】
老實說,這本自傳比我原本想像的還要精彩許多。比爾.蓋茲的人生充滿戲劇性,高中就已經「幹大事」了,讀著讀著也會忍不住回想自己同年紀時到底在做什麼(苦笑)。
這本書還有個優點,就是不必擔心傳記作家的「濾鏡」。畢竟是蓋茲親筆撰寫,自然帶有他的主觀視角,反而讓我更能放心地沉浸在故事裡。有時甚至會想——既然連他自己都把自己描述得那麼難相處,那在旁人眼裡,絕對更「機車」吧。
不過,除了閱讀上的愉悅之外,作為一本傳記,讀的過程還是會忍不住思考:裡頭是否有什麼是自己能借鏡的?這也是我會寫下前面那些分析的原因。老實說,和多數成功人士一樣,蓋茲的成就其實包含了許多不可控的隨機性。在後記中他也坦言:
我的故事,充滿了許多非我能控制的獨特情境,它們塑造了我的性格,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我擁有許多不需努力就能獲得的特權:出生在富裕的美國,就像是種了人生樂透,更不用說我生在一個特別優待白人男性的社會。
這些天賦與機緣,我大概難以複製。或許能學習的,只有他在「自我推銷」上的勇氣與能力吧。另外一點能效法的大概就是閱讀吧。雖然我沒有他的天才,但在對閱讀的熱愛上,還是能找到許多共鳴。
總之,這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自傳。從他早年家庭背景的鋪墊,到創業過程中展現出的「梟雄感」,一路讀下來,不僅能看到一個天才的養成,也能窺見那個電腦產業草創時代的狂野與不確定。比爾.蓋茲說未來還打算再寫兩本——一本談經營微軟的故事,另一本則記錄他的現況與在基金會的經歷。滿期待的,到時候應該也會找來讀,再來和大家分享囉!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