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5/05/23
新聞摘要
- 眾議院通過法案將削弱電動車發展: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通過的稅改與政策法案將取消多項支持電動車的補助,包括購車稅收抵免、電池生產激勵、充電設施資金,並對電動車主每年課徵一筆使用者費用,以補償他們未繳納的燃油稅。
- 將打擊美國電動車產業與氣候行動:分析指出法案若通過,將抑制電動車銷售與製造,讓美國在電動車競賽中進一步落後中國與歐洲,並導致碳排放上升、城市空氣品質惡化。
- 經濟與就業影響顯著:研究估計若取消補助,至2030年美國將減少800萬輛電動車銷售,並失去約13萬個相關就業機會,重創密西根、德州與田納西等製造重鎮。
- 地緣政治與創新受阻:法案限制使用含中國技術的電池與原料,可能拖累美國新建工廠與關鍵礦產開發,進一步削弱與中國競爭的能力。
- 參議院可能調整法案內容:儘管眾議院已通過,但部分共和黨參議員持保留態度,法案最終內容仍可能因涉及川普支持州的利益而修改。
現行的法案是什麼?補助內容有什麼?
目前美國多數的電車補助來自於前總統拜登於2022年8月簽署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其針對氣候與能源投資預計支出約3,690億美元,是美國歷來針對氣候變遷最大手筆的立法。
針對電動車,IRA提供了針對個人、企業購買電動車(EV & PHEV)的購車稅收抵免,也提供充電設施、電網建設等補助,以個人購買新電動車為例(New Clean Vehicle Credit, IRA Section 30D),消費者最高可獲得USD7,500的補助,這個法案除了要促進美國淨零轉型、降低消費者購買電車的upfront costs之外,此法案也旨在促進美國製造業發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因此若要獲得補助資格,它有以下重要規定:(1)電池關鍵礦物(如鋰、鎳、鈷)須來自美國或其自由貿易夥伴(2)車輛主要零組件(特別是電池)在北美製造或組裝。
聽起來跟MAGA的理念也相去不遠,為什麼共和黨想把它廢了?
可能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他們認為電動車目前的購買者主要是高收入者,因此這些補助不過是「富人的福利」。hmmm但是Section 30D其實有設年收入限制(若為單身者年收入須低於150k美金),若要符合條件,所買的車子也有售價上限(MSRP Limit),所以與其說是福利富人,我覺得只能說是讓美國「中產階級」更有機會購入電車。
另外大概就是政治因素了,IRA 是拜登政府最重要的氣候與產業法案之一,廢除補助是一種政治手段用以削弱拜登政策影響力,同時也強化川普不在乎氣候變遷、重啟化石燃料產業的政策走向。其實在川普剛當選時就有一波關於IRA會不會被廢除的討論,當時的結論多是認為「至少短期內不會」,因為資料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已宣布再生能源投資,落在美國共和黨掌控的選區(紅州),受惠更多的共和黨沒道理支持廢除,然而現實是:原本有超過十位共和黨籍眾議員表示,他們選區內的工廠受益於補貼,因此不支持取消這些補貼。然而,在川普施壓推動該法案後,最終只有兩位共和黨議員在眾議院投下反對票。
那省下的錢要拿去做什麼?在共和黨的最新稅改法案中,他們計畫用取消補助後省下的錢,為企業與高收入家庭減稅(等等這就不算福利富人嗎),這也是他們財政政策上「減稅優先」的立場。
當創新和地緣政治衝突,該怎麼選擇?
根據眾議院通過的新共和黨法案,兩年內將停止對「含有中國技術」的電池和關鍵礦產項目提供稅收抵免,以加快與中國技術脫鉤,但問題是業界指出:在目前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下,「幾乎無法完全避開中國技術或製程」,若切斷所有含中國技術的項目補貼,美國汽車製造商將難以獲得成熟電池技術,可能拖累產業創新,具體例子如:福特(Ford)與中國公司CATL(目前世界最大的EV電池製造商) 合作的密西根電池廠正致力生產便宜的美國製造電池,然而因生產稅收抵免消失,投資與就業前景岌岌可危。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 — — 地緣政治與創新的拉扯:一邊是要加強與中國競爭、保持技術自主,另一邊卻是現實中的技術發展和全球化供應鏈已經深度交織(淨零轉型甚至已經out of the picture…),不論是地緣政治或是製造業發展,兩者都是現在美國相當在乎的,雖然電動車產業可能不是川普的主打議題,但說到底它還是製造業的一環,而製造業對紅州又這麼重要,後續怎麼演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