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New York Times,2025/07/22
新聞摘要:
- 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認為美國正錯失21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他指出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的轉型已勢不可擋,但美國及其追隨者卻因其傾向化石燃料的政策而錯失了21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
- 全球再生能源投資成長迅速:去年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是化石燃料的兩倍以上,且幾乎所有新增發電設施皆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成本也大幅下降,目前比化石燃料便宜41%。
- 美國政策阻礙全球進程: 川普政府及其國會試圖削弱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電動車發展和氣候科學研究,並以九比一的比例補貼化石燃料,造成「明顯的市場扭曲」,這危及了全球氣候進程。
- 中國在再生能源的主導地位: 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國,並主導著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的生產,儘管存在關稅,其產品仍具有成本效益和耐用性,推動了全球能源轉型。
- 全球氣候挑戰與分歧: 儘管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上升,氣溫已超過巴黎協定目標。即將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預計仍將面臨開發中國家對富裕國家在能源轉型和援助方面不足的指責,預計難以達成終止煤炭和石油使用的協議。
這篇碰觸了幾個小題目決定自己來延伸跟複習。
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重點:
聯合國共195國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通過的氣候協議,其最核心的目標是努力讓全球的平均溫度,不要比工業革命前高出超過攝氏2度,而且最好能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2°C是底線,而之所以強調1.5°C,是因為科學家研究指出,將升溫限制在這個範圍內能更大幅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影響(例如可避免如更頻繁的熱浪、更強的風暴、更嚴重的乾旱和洪水等)。
巴黎協定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採用一種「下而上」(bottom-up)的架構,協定讓各國自己決定要提出什麼樣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也就是各國自己的減碳目標和氣候行動計畫,這跟過去「由上而下」(top-down)直接強制規定目標的方式很不一樣。
雖然對抗氣候變遷成為眾多國家的目標,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仍不變,2024年更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時代開始時高出攝氏1.5度(或華氏2.7度)的年份,超過了巴黎協定設定的理想範圍。
儘管如此,今年再度入主白宮的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作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碳排國,美國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下就已經退出過,由於一些程序因素,2020年美國才正式退出,而拜登在隔年第一天入主白宮便簽署行政命令重新加入,2025年川普不屈不撓再退一次(聯合國問號)。
從數字看全球再生能源的崛起
針對文中提及的「全球再生能源快速發展」,這可以從很多面向來看,以下我整理了幾個data points:
發電量角度
- 去年全球「新增的發電量」中,高達92%來自再生能源:在各種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目前成長最快,佔新增容量的77%,風力發電則以19%位居第二。
- 2023年,全球首次有3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這主要歸功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在過去十年來持續且驚人的成長(如下圖)。
- 美國電力新里程碑 — 2024年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於首度超越燃煤:這兩種再生能源合計佔美國電力結構的17%,而燃煤發電的佔比則降至15%的低點(天然氣為最大宗電力來源,佔43%)。
投資角度
- 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首次超過3兆美元,其中有2兆美元將投入Clean Energy技術與基礎建設:對再生能源發電、電網和儲能的支出,現在已經高於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總投資,也為該產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成本角度
- 2024年全球的均化發電成本(LCOE) 樣態持續反映出再生能源技術的重大進展,其中以風力和太陽能表現最為突出:儘管不同地區的成本競爭力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再生能源正穩定地超越傳統化石燃料的成本競爭力。
*均化發電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LCOE):這是一個用來比較不同發電技術總成本的重要指標,在能源經濟上被廣泛使用。簡單來說,LCOE 回答的問題是:「一座發電廠(或任何能源生產設施),在其整個運營壽命期間,每發一度電(例如每度電或每千瓦時 kWh,或每百萬瓦時 MWh)的平均成本是多少」。
回歸原題,從上述可以更看懂之所以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認為美國正錯失本世紀最大經濟機會,是因為發展再生能源已經不僅僅是(川普不在乎的)氣候行動,更是「能源安全」與「經濟主權」的問題。而中國的再生能源產業正超高速發展中(需要另花一整篇講),美國目前的方向不僅會在全球氣候領導力上失去影響力,更可能將重大經濟效益拱手讓給中國。
寫這篇時有種既視感,就像是自從川普上任後美國企業的Sustinability/Climate Communication策略整個大轉彎,從談各種「氣候/永續績效」改成「談經濟效益」aka $$及就業機會,以局外人的角色來看的話其實還滿有趣的,總之美國之後在這個產業的發展會怎麼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