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一、前言
《壯闊台灣》是一個專注於提升全民「民防與社會韌性」的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成立以來,持續在全台推動防災知識、急救技能及跨單位演練。它與多數著重於災後救援與物資發放的組織不同,選擇了在災害發生前即投入資源與人力,以期減少災害發生時的傷亡與損失。
然而,這樣的「預防性投入」在媒體報導與社會共鳴上不如災後救援直觀,導致它雖具高度公共價值,卻不易進入主流輿論焦點。要理解它的社會角色,必須從行動規模、影響力分布、與其他 NGO 的差異、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策略多方面切入。
二、現況與行動規模
截至 2024 年底,《壯闊台灣》已在全台 16 個縣市舉辦多種形式的訓練,累計培訓人數超過 2 萬人。其課程內容包括:
- 急救技能:如 CPR、包紮、止血、傷患搬運等基礎急救技巧。
- 戰術緊急傷患救護(TECC):針對高風險事件(如大規模事故、恐攻)情境下的救護行動。
- 社區韌性工作坊:協助居民制定防災計畫,建立資源共享與通訊備援機制。
- 跨單位災變演練:模擬地震、颱風等複合型災害,測試警消、醫療與民間團體的協作能力。
在南部地區,2025 年 5 月曾於台南舉辦高中生急救與包紮實作訓練,參與者涵蓋台南及嘉義地區;高雄則與警察局、醫療機構合作開設 TECC 課程,強化警消第一反應人員的急救能力。然而,這些場次屬於個案性質,與北部長期、密集的活動相比,南部的常態化推廣仍顯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後盾行動日》系列活動。例如 2024 年 9 月 14 日在新北市永和頂溪國小舉行的大型跨單位災變演練,吸引近 300 名志工、專業人員與民間團體參與,並有副總統及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到場觀摩。這樣的大規模演練,不僅檢驗了各單位間的協作效率,也向社會展示了民防行動的實際面貌。
然而,這些亮眼案例的推廣範圍與頻率,仍不足以讓民防觀念在全國形成穩固共識。
三、與救濟型 NGO 的比較
救濟型非營利組織(如紅十字會、慈濟)專注於災後的物資發放、臨時安置與醫療支援,其成果在短時間內即可見效,媒體也容易捕捉到溫情故事與感人畫面,因而快速引起社會共鳴與捐款支持。這類組織與民眾日常生活的連結度高,參與門檻低,社會滲透率廣。
相較之下,《壯闊台灣》屬於「預防型投入」,專注於危機發生前的能力建構。它的成效通常需要在真正的災害發生時才能被驗證,這使得平時的活動較難獲得即時的社會與媒體回饋。
此外,救濟型 NGO 的服務對象涵蓋全齡層、全社會,而《壯闊台灣》的主要受訓對象多為有意識參與的特定族群,如志工、學生、專業救護或執法人員等。這種「先有意識、才會參與」的模式,天然地限制了觸及面。若要突破,必須透過大眾化媒體策略與制度性合作,將民防觀念融入更廣泛的生活場景。
四、發展限制與未來挑戰
雖然《壯闊台灣》在成立數年間已建立一定規模,但在覆蓋率、地域分布與社會認知上仍存在挑戰。首先,雖有超過 2 萬名受訓人員,對比全台 2300 萬人口,覆蓋率不足 1%,顯示推廣仍屬初步階段。其次,活動分布仍以北部為主,南部及離島地區的長期推廣不足,可能導致民防意識在地理上的落差。
合作模式上,多數與地方政府、警消機關屬於短期或專案性質,缺乏長期制度化協作,使得訓練難以成為地方防災計畫的一部分。這種「點狀合作」雖能產生短期效果,但不易建立穩定的資源與人力支持網絡。
議題本身的「小眾化」也是挑戰之一。民防觀念在台灣仍未進入日常對話,對多數人而言,防災準備往往是「有需要才去想」的議題,而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加上宣傳手段高度依賴社群媒體與演算法推播,訊息容易被排擠,導致觸及不足,特別是在中高齡或不常使用社群媒體的人群中更為明顯。
五、策略建議與強化方向
要讓《壯闊台灣》的民防理念真正走入主流,必須從制度、媒體與活動設計三方面並行推進。
首先,深化制度化合作是基礎。與縣市政府災害辦公室、教育局、警消訓練中心建立長期合作,將民防訓練納入地方防災計畫與校園課程,確保每年都有固定場次與人員參與。
其次,媒體合作擴散曝光必不可少。除了社群平台,應積極與鏡新聞、民視、三立、公視、華視等傳統親善媒體建立合作,透過專題報導與人物專訪,讓民防故事進入電視黃金時段與新聞版面。
第三,突破政治與收視疆界。可與國防部合作,利用收視率長期居冠的《莒光園地》製作民防專題。該節目不僅觸及役男與青年群體,也能藉由電視平台將民防觀念傳遞到全國各年齡層。
最後,複製並擴散高能見度活動模式。將《後盾行動日》制度化,在各縣市建立固定巡迴場次,並與地方政府、媒體同步聯動,讓活動不只是單日亮點,而是全年推廣的支點。
六、結語
筆者作為一個理念與實際行動的支持者,《壯闊台灣》聚焦的民防與社會韌性,是台灣少數聚焦於此的組織,是教育民眾強化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的教育團體。雖然目前知名度與參與率仍有限,但透過制度化合作、擴大媒體觸及與活動品牌化推廣,它有機會從小眾理念轉化為全民共識。當民防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全民的生活常識時,台灣的社會韌性才能真正提升。
參考資料
- 壯闊台灣官方網站 — 訓練規模與合作單位
- 壯闊台灣臉書專頁 — 活動案例與培訓資訊
- 後盾行動日新聞報導(有副總統與 AIT 出席)
- 後盾行動日活動資訊 — 官方公告
- 高雄 TECC 訓練新聞
- 維基百科 — 壯闊台灣聯盟
- 國防部 — 《莒光園地》節目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