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顯示卡開箱評測 | 太空船強大渦輪靈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Vanguard」是 MSI 隨著 NVIDIA GeForce RTX 50 所推出的新顯示卡系列,級距目前涵蓋 RTX 5060 Ti 至 RTX 5090 皆有,我們這次上手開箱的便是其中的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raw-image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顯示卡開箱

設計上以「太空」、「先鋒」、「領航」作為核心靈感的 Vanguard 系列顯示卡,目前在 MSI 旗下僅針對 RTX 50 系列顯示卡推出,產品線級距涵蓋極廣,除了一般版本外,也有獨特的 Launch Edition 版,其外包裝上會有些許差別外,還多提供一支 LUCKY 公仔喔!我們這次上手的則是一般版,並且是位列中高階的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包裝配件

首先從外包裝來看,這次一般版的外觀都會是以星球和太空旅行的樣貌出現,正面不再直接放上顯示卡彩圖,僅標明為「VANGUARD」系列、GeForce RTX 5070 Ti 和 SOC Edition 版本等字樣。

raw-image

實際顯示卡彩圖在包裝背面,此處也額外說明搭載的全新的 HYPER FROZR 散熱設計,包含 STORMFORCE FAN 風扇、方形熱管、均溫板和散熱鰭片等特點。另外也有提供 MSI CENTER 和 AFTERBURNER 軟體支援。

raw-image

打開外盒可見上蓋的 VANGURAD 歡迎字樣,另外就是顯示卡本體和隨附配件了。

raw-image

以 RTX 5070 Ti 等級來說,隨附配件包含說明書、16pin 12V-2×6 轉參 8pin PCIe 供電線以及獨特的 MSI 顯卡支架。

raw-image

支架本身也有磁吸支撐,可藉由旋轉的方式調整高度。

raw-image

外觀介紹

重頭戲當然還是在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顯示卡本身了,它在視覺上給人相當霸氣、陽剛的形象,但又因為有碳纖維和正面線條的輔助,讓整體的視覺感又再溫和了一點。其實際尺寸為 357 x 151 x 66 mm,整體分量相當足夠,寬度部分如果是中小型機殼的話,要稍微注意一下是否相容喔!

raw-image

在外觀上它採用了太空船強大渦輪的設計靈感,將大感的線條輪廓和碳纖維裝飾、未來感十足的幾何形象融合,從其正面有相當顯眼的碳纖維飾板輔助,從尾端向前方貫穿,相當搶眼~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視覺上最後畫龍點睛則是 RGB 燈效啦~這邊也給大家展示其視覺效果。

raw-image
raw-image

在散熱方面採用了 MSI 獨家 HYPER FROZR 散熱系統,將風扇、方形熱管、均溫板和散熱鰭片相結合,最大化散熱效果。

raw-image

正面搭載三顆 STORMFORCE 雙滾珠軸承風扇,每顆風扇都擁有七個爪狀紋理葉片,用來提生氣流壓力,其圓弧形設計可有效導流。

內部則是有均溫板可吸收 GPU 和 VRAM 熱量,並有效傳導到方形熱導管加強散熱。而方形熱導管本身則與均溫板協同工作,提升整體散熱效率。最後再藉由精確塑型的散熱鰭片打破不必要的氣流諧波,並且減少噪音。

raw-image

從顯示卡底部也能看見相當大面積,且密度極高的散熱鰭片部署。

raw-image

顯示卡頂部在尾端部分放上 MSI 龍魂 RGB 銘板,同時中央是 16pin 12V-2×6 供電接口,前方則是從背面金屬背板延伸而來的 GEFORCE RTX 區,一旁還有碳纖維區塊裝飾。

raw-image

I/O 方面搭載一組 HDMI 2.1b (4K 480Hz 或 8K 120Hz) 和三組 DP 2.1b,最大 4 螢幕輸出支援。

raw-image

來到顯示卡背面,除了可看見斗大的 MSI 龍魂 LOGO 和金屬髮絲紋線條外,也可以看見同樣融合太空船靈感線條的金屬背板,它上方自然也少不了碳纖維板點綴啦!酷炫之餘也非常有質感。

raw-image

尾端部分採用略帶鏤空設計的風流設計,可進一步強化散熱效果。

raw-image

前方龍魂處的超大面積金屬髮絲紋搭配碳纖維點綴也非常好看~另外也可以在中央下方位置找到出廠的雙 BIOS 模式開關,一般都建議維持出廠的 GAMING 模式即可,不必額外變動。

raw-image

軟體搭配

軟體方面除了 MSI 當家的超頻軟體 Afterburner 以外,一般主流玩家最常用的莫過於 MSI CENTER 了,直接從 Windows 商店下載即可,非常方便。

其主要功能包含提供硬體參數偵測,可即時檢測對應產品的即時表現,比如 GPU 核心時脈、GPU 記憶體時脈、使用率、溫度等等。

raw-image

也可以額外從預先提供的多種軟體中自行下載所需,比如想針對顯示卡燈效調整的話就可以搭配 Mystic Light 功能使用,在眾多 RGB 燈效模式和調整中選擇。

raw-image

有需要的話它也可針對不同的遊戲做燈效直接同步喔!

raw-image

最後則是第一次使用 MSI 產品的話,也建議可藉由其線上更新功能,快速查看系統是否有需要更新。

raw-image

效能測試

來到效能測試環節,首先我們藉由 GPU-Z 查看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顯示卡的基本資訊,它搭載 GB203 晶片、5nm 製程,擁有 8960 顆 CUDA 核心,記憶體方面為 16GB GDDR7、速率 28 Gbps、為 256-bit 匯流排,頻寬可達 896 GB/s。時脈部分則是最高 2588 MHz,但最高可藉由 MSI Center 軟體額外調整到 2602 MHz,不過我們後續的測試仍會以預設出廠的 2588 MHz 來做測試。

raw-image

本次測試的硬體平台規格如下:

首先一樣以最常見的 3DMark 系列測試作為開頭,實際獲得的分數為方便閱讀整理如下:

raw-image

在 3DMark 系列中的 NVIDIA DLSS 測試裡,RTX 50 系列導入了全新的 DLSS 4 架構,可帶來 4 倍的多幀生成,也各別針對不同倍率進行測試比較。

raw-image

遊戲測試部分我們則是找了幾款不同種類遊戲,其各自的畫質設定和結果如下,全數都是在開啟最高畫質下(部分有開啟光追)的結果,解析度包含 FHD、2K 和 4K 三者,另外也有針對是否開啟 DLSS 超解析與原生 TAA 做比較。

raw-image

針對 DLSS 和畫格生成的比較,我們找了《極限競速 地平線 5》來作為示範,可發現在畫格生成的加持下,4K 解析度也可輕鬆突破 170 FPS,而即便沒有 DLSS 加持,TAA 模式下 4K 也可以有破百幀表現。

raw-image

特別將目前作為 NVIDIA 全新親兒子的《電馭叛客 2077》拉出來看,它除了有目前光追環境下最嚴苛的光線重構選項外,在畫格生成部分也已經針對 RTX 50 系列推出多幀生成技術,最高可有 4 倍幀生成,這部分在項目測試中特別針對 4K 解析度部分單獨測試看結果。

raw-image

針對《電馭叛客 2077》的測試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在基本 Transformer 模型和 DLSS 開啟後,平均幀數就有相當明顯的提升,而這還是在遊戲最高光追效果下的結果,也就是路徑追蹤模式也有打開,此時若將 4 倍 MFG 畫格生成技術打開,可發現 4K 表現下的幀數可以一口氣拉高到 150 FPS 水準。如果將路徑追蹤的光追效果關閉的話,甚至可以達到逼近 200 FPS 的流暢表現。

其他創作者相關測試部分,UL Procyon 系列測試我們整理如下:

raw-image

AI 部分的測試簡單藉由UL Procyon 中的 AI Text Generation 項目來查看:

raw-image

工作站級別的 SPECviewperf 和 SPECworkstation 也針對 RTX 5070 12GB 的測試結果整理如下: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也來看看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的壓力測試散熱效能表現,簡單以 FurMark 2 做 30 分鐘 4K 解析度壓力測試,平均室溫大約是 24 度左右環境紀錄溫度和功耗。

在待機階段時,GPU 核心溫度平均約落在 41.7℃,而在 30 分鐘燒機過程中,平均核心溫度為 62.4℃,此時的功耗最大為 303W,溫度控制表現相當不錯。

raw-image
raw-image

心得總結

作為 MSI 全新顯示卡系列,VANGUARD 在自家陣容中屬於高階等級定位,在視覺上有著相當搶眼好看的太空靈感,搭配碳纖維飾板點綴,在科幻風格中再拉回一點現實質感,搭配延伸的 RGB 燈效,一體性表現相當不錯,在電競顯示卡產品線中比起自家專為創作者設計的 Expert 產品線更多了些剛硬氣息,但不過份外放,小編認為 MSI 這波視覺設計拿捏得恰到好處!

raw-image

而在效能表現上,畢竟是有著 RTX 5070 Ti 等級的加持,再加上 NVIDIA DLSS 和 MFG 等技術,遊戲效能上在支援遊戲陣容中甚至可以觸碰到 4K 解析度市場領域,比本身主打的 2K 解析度市場來說多了些彈性。而得益於 HYPER FROZR 散熱技術,也從裡到外全方位穩固散熱效能,進而帶來強效表現。

如果你本來就是 MSI 龍魂粉絲的話,全新的 VANGUARD 系列將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新選擇,又或者你只是想要入手一張高階顯示卡,但又不想要有太多的電競元素,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以其太空元素搭配碳纖維點綴的質感,或許也會是個很好的入手選項。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ANGUARD SOC 官網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echSpace 鐵客空間
1會員
8內容數
科技新知、開箱評測、賣場優惠。合作請洽:jcstechspace@gmail.com
TechSpace 鐵客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電競周邊產品觸及領域逐漸寬廣,除了基本的鍵鼠、耳機外,在遊戲主機和 RPG 類型遊戲部分也少不了電競搖桿的佈局。對此,MSI 繼此前的 FORCE GC300 WIRELESS 後,再推出全新 FORCE PRO WIRELESS 電競搖桿,主打超強自定義和霍爾搖桿設計,同時也具備 Xbox 認證標
Thumbnail
2025/07/16
電競周邊產品觸及領域逐漸寬廣,除了基本的鍵鼠、耳機外,在遊戲主機和 RPG 類型遊戲部分也少不了電競搖桿的佈局。對此,MSI 繼此前的 FORCE GC300 WIRELESS 後,再推出全新 FORCE PRO WIRELESS 電競搖桿,主打超強自定義和霍爾搖桿設計,同時也具備 Xbox 認證標
Thumbnail
2025/06/24
自從華碩接管 Intel NUC 迷你電腦產品線後,便不斷推陳出新,今年同樣也針對 ASUS 和 ROG 兩者推出各自的代表新品,而以一般大眾消費者來說較適合的,便是新推出的 ASUS NUC 15 Pro 了。 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開箱 這次華碩針對 ASUS NUC 15
Thumbnail
2025/06/24
自從華碩接管 Intel NUC 迷你電腦產品線後,便不斷推陳出新,今年同樣也針對 ASUS 和 ROG 兩者推出各自的代表新品,而以一般大眾消費者來說較適合的,便是新推出的 ASUS NUC 15 Pro 了。 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開箱 這次華碩針對 ASUS NUC 15
Thumbnail
2025/05/26
Lofree 自推出 Flow 系列鍵盤後廣受好評,除了有高 CP 值外,優雅簡約的外觀加上矮軸配置也吸引不少愛好者,後續推出的 Lofree Flow Lite 84 和 Flow Lite 100 則是奠基於系列之上,雖然讓價格更甜,但卻帶來更多加分項目。
Thumbnail
2025/05/26
Lofree 自推出 Flow 系列鍵盤後廣受好評,除了有高 CP 值外,優雅簡約的外觀加上矮軸配置也吸引不少愛好者,後續推出的 Lofree Flow Lite 84 和 Flow Lite 100 則是奠基於系列之上,雖然讓價格更甜,但卻帶來更多加分項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Nvidia(輝達)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單元(GPU)製造商,近期在台灣和國際掀起一股旋風。 其成長歷程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的成功結合。以下是Nvidia企業成長的歷程簡述: 早期階段(1993-2000) Nvidia於1993年由黃仁勳(Jensen Huang)、Ch
Thumbnail
Nvidia(輝達)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單元(GPU)製造商,近期在台灣和國際掀起一股旋風。 其成長歷程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的成功結合。以下是Nvidia企業成長的歷程簡述: 早期階段(1993-2000) Nvidia於1993年由黃仁勳(Jensen Huang)、Ch
Thumbnail
COMPUTEX 之後 AI 議題持續發燒,其實背後就僅是一間公司把這波熱潮推至高峰:NVIDIA。NVIDIA 憑著 AI GPU 的大獲成功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蘋果和 Google。
Thumbnail
COMPUTEX 之後 AI 議題持續發燒,其實背後就僅是一間公司把這波熱潮推至高峰:NVIDIA。NVIDIA 憑著 AI GPU 的大獲成功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蘋果和 Google。
Thumbnail
NVIDIA(英偉達)作為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器(GPU)製造商,不僅在遊戲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還在專業圖形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強大的產品線。
Thumbnail
NVIDIA(英偉達)作為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器(GPU)製造商,不僅在遊戲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還在專業圖形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強大的產品線。
Thumbnail
NVIDIA的新目標是成為支援企業開發AI應用程式的「AI晶圓代工」,提供技術、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幫助實現AI應用。具體而言,NVIDIA將提供GPU、自主CPU「Grace」、超級計算機及其硬體,還有軟體和工具,以滿足客戶需求。
Thumbnail
NVIDIA的新目標是成為支援企業開發AI應用程式的「AI晶圓代工」,提供技術、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幫助實現AI應用。具體而言,NVIDIA將提供GPU、自主CPU「Grace」、超級計算機及其硬體,還有軟體和工具,以滿足客戶需求。
Thumbnail
NVIDIA、Intel、Tenstorrent和RISC-V在AI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和合作。Intel在AI領域推出了一系列產品,Tenstorrent和Rapidus合作開發新技術,而RISC-V開放源碼指令集架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這些內容都展示了AI半導體市場的技術革新和競爭激烈的情況。
Thumbnail
NVIDIA、Intel、Tenstorrent和RISC-V在AI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和合作。Intel在AI領域推出了一系列產品,Tenstorrent和Rapidus合作開發新技術,而RISC-V開放源碼指令集架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這些內容都展示了AI半導體市場的技術革新和競爭激烈的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 2024 年 Computex 上宣布全新 AI 藍圖,包括推出 AI 推論服務「NIM」和「數位人類」概念,並揭露下一代GPU 路線「Rubin」。
Thumbnail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 2024 年 Computex 上宣布全新 AI 藍圖,包括推出 AI 推論服務「NIM」和「數位人類」概念,並揭露下一代GPU 路線「Rubi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