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房市,有個現象讓人既無奈又心酸——買得起的房子坪數,越來越小。
根據最新統計,近 5 年來,六都青年購屋的平均總價漲了 17%~39%,但平均坪數卻縮水 2.7%~11.2%。其中,高雄的跌幅最大,相當於少了一間主臥室的空間。
從數字看,這只是冷冰冰的趨勢;但從生活看,這意味著一個家庭未來的舒適度與夢想正在被迫妥協。
高雄的故事:機會來了,空間卻沒了
高雄近年迎來科技大廠與產業轉型,帶來更多在地就業機會。年輕人不必再北漂,似乎能留在家鄉奮鬥。
但現實卻是——房價漲得比薪水快得多。
總價漲了 36.1%,坪數卻少了 11.2%。
原本能買三房的,現在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兩房;
原本能擁有完整客廳與餐廳的,現在必須合併成一個小小的多功能空間。
這種「在家鄉立足卻縮水生活」的落差感,是很多南部青年真實的心情寫照。
桃園的例外:坪數保住了,但壓力依舊
桃園因房價原本比雙北親民,加上重大建設與就業機會吸引人口移入,購屋坪數縮減幅度最小。
看似樂觀,但別忘了,當移居者多為小家庭時,他們仍必須在有限預算與通勤便利間做出取捨。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價格與坪數之間「兩全其美」。
「老破小」的逆襲:不是不想住新房,而是現實不允許
台灣房屋統計顯示,中年級購屋族(40~50歲)開始大量轉向老公寓。原因很簡單:
- 公設比低、室內坪數實在
- 位於市中心,生活機能佳
- 總價低、壓力小
對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
對中年人來說,則是務實面對貸款條件與退休規劃的結果。
情感觀察:買房,正在變成一場空間與尊嚴的交換
在父母那一代,買房意味著穩定、家、擁有自己的空間。
而現在,買房更像是一場與現實的妥協——
不是挑理想的房子,而是挑銀行願意貸、自己還得起的房子。
空間變小,客廳不再能擺得下大餐桌,孩子沒有獨立的房間,父母來住只能睡沙發。這些細節,正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家的想像」。
理財與房產的交會點
身為從事房地產與金融保險的顧問,我常提醒客戶:
買房的核心不是「我能買什麼」而是「我能負擔什麼、承擔多久」。
房價高漲的時代,坪數縮水已是趨勢,但生活品質、資金安全、家庭需求,才是買房決策中不能犧牲的關鍵。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市場的節奏,但可以用更清晰的資金規劃與物件篩選,保留家的溫度與未來的彈性。
📌 結語
如果你正在為坪數與預算掙扎,不妨先與專業顧問聊聊,看看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把家的價值最大化。 因為買房,不只是簽下一份貸款合約,而是簽下未來十年、二十年生活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