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危機即是轉機
今天經文的開頭便說:「那些分散的信徒到各地傳福音。」(徒8:4)在一般觀念裡,「分散」常意味著力量的瓦解,如同一盤散沙,難成大事。然而,在基督信仰的敘事中,分散卻往往是福音廣傳的催化劑。耶路撒冷教會遭受的迫害,看似一場巨大的危機,卻意外地成為了將福音種子撒向更遠地方的轉機。今天,我們將透過兩位主角,傳福音的腓利與行邪術的西門,來探討信仰的本質,並反思一個深植人心的困境:「嫉妒」。
勇敢的開拓者:腓利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腓利。他原是教會初期選出的七位助手之一,負責管理膳食。但上帝對他的呼召顯然不止於此。經文記載:「腓利到撒馬利亞去,向當地的人宣講基督的事。」(徒8:5)這一步並不容易。在當時,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彼此輕視、互不往來,有著根深蒂固的族群矛盾。耶穌和門徒也曾因此被撒馬利亞人拒絕接待(路9:52-53)。或許因為腓利是希臘化的猶太人,文化隔閡較小,但他的行動無疑是一次勇敢的跨越。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腓利的行動正應驗了耶穌升天時的預言:「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徒1:8)使徒們從耶路撒冷開始,將福音傳遍猶太地區;而教會受到的迫害,則像一股推力,將福音推向了撒馬利亞,並最終藉由保羅等人傳向外邦世界。因此,「分散」不全然是壞事,它反而巧妙地見證了上帝更宏偉的計畫。
表面的歸信者:西門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是撒馬利亞的西門。他曾是當地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靠著邪術轟動一時,甚至被眾人稱為「這個人有上帝的能力,是『大能者』。」(徒8:10)。然而,當他親眼見到腓利所行的神蹟奇事,遠勝過自己的邪術時,他大為驚奇,也接受了洗禮。但西門的「信」,只是從一尊「小神明」轉向了另一尊他認為更厲害的「大神明」,基督信仰的真義,從未在他生命中扎根。
這種心態其實並不罕見。有些人將基督信仰當作民間宗教,抱持著「有拜有保佑」的交易心態,卻未曾更新自己內在的價值觀。當西門看見使徒彼得和約翰為信徒按手,使他們領受聖靈時,他那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便暴露無遺。他拿出錢來,對使徒說:「請把這能力也給我,使我替誰按手,誰就領受聖靈。」(徒8:19)
在西門的觀念裡,聖靈的能力是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需要等價交換。這不禁讓人想起中世紀教會販賣的「贖罪券」,彷彿天堂的門票也能用金錢購得。這或許反映了當時普遍的宗教氛圍:想獲得宗教服務,就必須付出相應的費用。然而,西門這次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勁敵,同樣被稱為西門的使徒彼得。彼得的回答擲地有聲:「你跟你的金錢一起滅亡吧!你居然妄想能夠用錢買上帝的恩賜!」(徒8:20)
我們對彼得的認識,是一位視錢財如糞土的使徒,他曾在聖殿美門前對瘸腿的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徒3:6)彼得的斥責嚴厲,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信仰的核心:上帝的恩賜不是商品,神蹟異能也非信仰的中心。基督信仰的真正目的,是引導我們認識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並帶來生命的更新。
信仰的癥結:「嫉妒的苦果」與「罪的囚徒」
西門的問題出在哪裡?他追求的不是內在生命的悔改與超越,而是更強大的外在能力。他只是想從一個行邪術的信仰,換到一個擁有「聖靈能力」、看起來更厲害的信仰,但他的內心、他的動機與價值觀絲毫未變。因此,彼得對他作出診斷,而這句話也成為我們今日反思的焦點:「你要悔改,離棄邪惡,祈求主赦免你心中這種意念。我看出你正在啃著嫉妒的苦果,作罪的囚徒。」(徒8:22-23)信仰的真正目的,正是要將人從「嫉妒的苦果」、「罪的囚徒」這兩種狀態中釋放出來,得著真正的自由。
嫉妒,是源於「比較」的毒藥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曾說:「談嫉妒:為什麼我們討厭比較卻又老愛比較。」[1]嫉妒的本質,就是一連串永無止境的比較。心理學家也公認,比較是造成不快樂的主因之一。弔詭的是,人有時又必須透過比較才能感受到快樂,例如,當我們看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時,反而會感到一絲寬慰或幸福。哈佛心理學教授盧安娜.馬奇斯(Luana Marques)將這種行為稱為「社會比較」[2],它有好有壞。健康的比較能幫助我們評價自我、提升能力;但不健康的比較,則會演變成侵蝕心靈的嫉妒。
十八世紀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一語道破:「嫉妒就像放大鏡一樣,把小事變嚴重。」[3]在社群媒體盛行的今天,我們更容易陷入這種不自覺的嫉妒中,看著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內心充滿失落與不安。西門正是如此。即使他曾被萬人尊崇,內心卻毫無安全感。當他看到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出現時,他並非謙卑學習,而是想方設法去「獲取」甚至「購買」那份能力,好讓自己能再次站上比較的頂點。他的價值,完全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上。理情行為療法的創始人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博士警告說:「如果你認為身為人的『價值』取決於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那麼基本上你永遠無法擁有安全感……並注定一輩子都要被人牽著鼻子走。」[4]
結論:停止比較,尋回自由
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曾給出一個深刻的建議:「要提防比較!比較是最危險的聯想,比較是最危險的知識,比較是最可怕的誘惑。」[5]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充滿比較與嫉妒的世界裡,這讓我們內心永不滿足,也缺乏真正的安全感。西門的故事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掙扎。透過這段經文,願我們能得到提醒:基督信仰呼召我們停止無益的比較。因為比較會滋生嫉妒,嫉妒會將我們困在罪的牢籠裡。真正的信仰,是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本相,承認需要悔改與赦免之處,並在基督裡找到那份不因外在成就而動搖的、真正的價值與自由。
[1]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陳志恆,台北:究竟出版,2016,p63。
[2] 《大膽行動:哈佛心理學教授破解負能量,改變人生三步驟》,盧安娜.馬奇斯(Luana Marques),陳筱宛譯,出版社:先覺,2024,博客來電子書。
[3] 《這一次,我們不在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4] 《理性生活【暢銷60年!理情行為療法經典】:教你打破慣性,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 Ph. D., 1913-2007)、羅伯特.哈珀(Robert A. Harper, Ph. D., 1915-2004),林宜汶譯,出版社:究竟,2023,博客來電子書。
[5]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