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有病的罪人(馬可福音2:1-17)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上週回顧:被名聲耽誤的道

上週的經文提到耶穌有教導的權威、趕鬼的權柄且能治病,因此在加利利地區很有名聲。不過,耶穌明確的告訴門徒:我來的目的是傳道,不是為了名聲。所以上禮拜給大家的功課:「跟隨耶穌的動機為何?是為了求道?還是為了名聲?」

上週的經文提到三個諷刺的點:

  1. 耶穌第一次趕鬼是在上帝的會堂,諷刺會堂有鬼沒上帝。
  2. 鬼認識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而人們卻不認識耶穌,甚至經學教師認為耶穌被鬼王附身。
  3. 鬼會聽耶穌的命令,不過人(痲瘋病人)不聽耶穌的命令四處宣揚,造成耶穌無法公然進城,看起來人比鬼還不如。

這三個諷刺,提醒我們跟隨耶穌的動機要正確,要讓上帝的道塑造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來做禮拜,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話,不是追求教會或自己的名聲、權威。

二、基督徒的病識感

今天的經文馬可福音2章1~17節,提醒我們一件事:「我們都是有病的罪人」。這句話很難聽,甚至無法接受,因為沒人會覺得自己有病,也不覺得自己是罪人。

在醫療上,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很難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例如:醫生問:「你哪裡不舒服?」你回:「我沒有不舒服啊!」醫生很難幫你檢查。如果醫生幫你檢查說:「你血液很濃稠,要小心中風喔!」你回:「亂說,我吃的很清淡,而且固定運動、吃保健食品,怎麼可能中風。」

沒有病識感的病人,神仙來了也救不了。

在信仰上也一樣,如果基督徒沒有「病識感」,上帝來了也救不了。

例如:耶穌說:「你要學習謙卑。」你回:「我有啊!你看我比那個人還謙卑,一點都不驕傲。」

沒有病識感的基督徒,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自以為是」。所以,今天的經文,讓我們反省自己的病識感。

三、誰的信心?(2:1-5)

耶穌回到迦百農,許多人聚集在祂家聽祂講道,屋子及空地擠得水泄不通。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病人沒辦法進去,所以就拆了屋頂,讓病人縋下去。那個時代屋頂是平的不是尖的,有梯子可以爬上去,而且結構是樹枝及黏土製作。

馬可福音2章5節:

「耶穌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就對那癱瘓病人說:『孩子,你的罪蒙赦免了。』」(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請問,耶穌是看到誰的信心?是癱瘓病人的信心?還是這些人的信心?

我們常聽人說:「你要有信心,病就會得到醫治。」我們著重的信心是「個人的信心」,不過,這段經文著重的是「團體的信心」。

其實,信仰需要同伴,信仰不是一個人的事。人都會有低潮、沒信心的時候,所以需要有人陪伴、祈禱,一起在信心的道路上成長。

我在網路看到一句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忘記在哪看到)

例如:一個人讀經都是三分鐘熱度,不到一個禮拜,讀到出埃及就讀不出去。但一群人讀經不一樣,彼此提醒才有動力,至少可以維持一年以上。

所以,信仰的道路需要同伴,我們才能走得遠、信仰才會堅定。今天有洗禮的信徒,要知道,他們的信仰不是只有牧師的責任,同時也是大家的責任。

美國長老教會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

「癱子的這群朋友有份共同的默契:信任對方、不怕自曝其短;以及值得信賴的牢靠信實。······面對軟弱與需要,大家仍彼此關愛、接納,並且相互服事,這就是褥子團契。」(《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65)

不過,教會團契的生活沒有這麼簡單、理想,我們不是彼此關愛、接納,更多是彼此傷害、拒絕。

四、何事容易?(2:6-11)

所以當耶穌對病人說:「孩子,你的罪蒙赦免了。」誰跳出來說話?

經學教師說:

「這個人竟敢說狂妄的話!除了上帝,誰有權赦罪呢?」(可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經學教師這句話情有可原,因為當時的信仰除了上帝有赦罪的權柄,其他的人不能濫用上帝的名。而且,他們不知道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所以認為耶穌違背信仰的原則。

但是我們知道耶穌就是上帝,所以耶穌說:

「我要向你們證明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可2:10,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其實,馬可福音的主題就是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這段經文也是強調這點。

不過,有一句話很有趣,耶穌問經學教師:

「對這病人說『你的罪蒙赦免了』容易呢?還是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容易呢?」(可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不考慮只有上帝能赦免罪,你們認為,赦免別人的罪容易?還是叫癱瘓的人起來走容易?

癱瘓病人可能連名醫都束手無策,叫他起來走談何容易。若是比較赦免人的罪,看起來赦罪比較容易。

不過,赦免人的罪不簡單。例如:得罪我的人,我能從心底原諒嗎?酒駕撞我的人,我能原諒嗎?對我大小聲的人,我能原諒嗎?

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

「人們有種傾向,以為能夠從神那得到赦免,而不需要赦免他人。」(《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234)

所以,教會團契生活不容易,理想是彼此關愛、接納,但現實是彼此傷害、拒絕,不然就是心裡的怨恨放不下。只要有人聚集的社會,就會發生傷害與拒絕,例如:戰爭、種族歧視、地位排擠、同溫層、你是我這派。

一群人雖然走得遠,但是不好走、容易有衝突,所以我們需要學習耶穌赦免的榜樣。

五、何事驚奇?(2:12)

耶穌吩咐癱瘓病人起來,不僅赦免癱瘓病人的罪,還醫治他的癱瘓。

馬可福音2章12節:

「那個人起來,立刻拿起褥子,在大家注視下走出去。大家非常驚奇,頌讚上帝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請問大家驚奇什麼事情?

癱瘓病人起來走很驚奇,不是得到赦免很驚奇。帶癱瘓病人的四個人,他們一開始是等候醫治的神蹟,不是要看耶穌的赦免。所以我們的信仰也一樣,我們是要看醫治的神蹟?還是看耶穌的赦免?神蹟比較多人看,上傳YT、IG,點閱率一定第一名。

例如:NBA球星林書豪,2012年掀起一陣「林來瘋」,大家看的是神蹟,不是他背後的信仰支持。所以有的教會邀請林書豪做見證、開佈道大會,大家是慕名,而不是慕道。林書豪的見證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跟隨的人們。

我認為最大的神蹟不是病得醫治、癌症不見;最大的神蹟是世界永無戰爭,每個國家願意赦免對方的罪、和平共處。

不過,為什麼我們無法和平共處?

例如:我願意放下成見,原諒對方不戰爭,但對方願意放下成見不戰爭嗎?我們會懷疑對方的誠信度,所以永遠是備戰狀態,以防對方不守信用。我知道國家必須保持備戰,因為國家是整體性,所以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不過,我們人與人之間呢?我們可以信任對方,原諒對方的罪嗎?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

「赦免的力量是轉惡為善的力量,是把暴力變成憐憫的力量,是去憎恨生愛心的力量,是克服死亡肯定生命的力量。」(《生死大事》,宋泉盛,p192)

所以,我們如何赦免別人的罪,如何學習原諒,是我們基督徒很重要的功課。

六、誰是病人?誰是壞人?(2:13-17)

經文繼續寫道,耶穌治好癱瘓病人來到加利利湖邊,呼召收稅的利未。當時的社會偏見,多數人認為收稅的是叛國賊,因為他們幫羅馬政府收重稅。但耶穌卻呼召利未,還前往利未家吃飯,同桌的不是稅棍就是壞人,再一次引起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質疑。

他們問門徒:

「他為什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呢?」(可2:1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來說,耶穌是一個拉比(老師),有責任要保持宗教人員的形象,不應該與有罪之人一起吃飯。

耶穌聽見就說:

「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可2:1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這句話很有名,我們很常使用這句話。不過,我們來思考一下,誰是健康的人?誰是有病的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來說,稅吏、壞人是有病的人、是壞人。照經文的敘述的來看,稅吏、壞人應該就是耶穌要呼召的人。

不過,對我來說,我覺得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也是有病的人,而且還病的不輕,因為他們非常自以為是、驕傲。

因此,我覺得耶穌這句話可以拉大視野來解釋,這個世界沒有健康的好人,都是有病的罪人。在上帝面前(或在耶穌面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稅吏、壞人,他們都是有病的罪人。

例如馬可福音10章17~18節,有一個財主跪在耶穌面對說:「良善的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呢?」耶穌問他:「你為什麼稱我良善呢?除了上帝一位以外,再也沒有良善的。」

除了上帝以外,再也沒有良善的。所以,誰才是耶穌要呼召「有病的罪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病的罪人,所以根本不用比較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不用種族歧視、黨派相鬥,因為我們一樣爛。

七、我們都是有病的罪人

我們一樣爛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赦免對方的罪,學習原諒對方。

神學家潘霍華牧師:

「在精神科醫師面前,我只可以是個病人,但在信徒弟兄面前,我卻敢於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15)

如果爭吵的雙方,能同時思考自己是罪人,承認自己的盲點、錯誤,甚至誤解對方的意思,或許我們更能原諒對方的錯誤。

如同社會心理學家戴瑞(Daryl Van Tongeren)說:

「意識到自己的不可靠以及容易犯錯,或許能在他人冒犯你或犯下錯誤時,讓你多一分理解、耐心,以及仁慈。」(《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博客來電子書)

所以意識到自己是罪人很重要,能幫助我們學習原諒對方。

耶穌說祂來的目的不是呼召好人,是呼召壞人。我們受呼召成為基督徒,不是因為我多有能力,而是上帝憐憫我這個「有病的罪人」,我才能被祂呼召。

因此,我覺得要成為一位成熟基督徒,要像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所說的:

「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我們要謹記,人人都有「瑕疵」,我們一樣爛。所以這禮拜回去思考的功課:「我能否意識到自己是有病的罪人?」、「我要如何做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呢?」

盼望,在復活節的這天,我們同心原諒彼此,建立一個彼此接納的教會。


4會員
18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讚美的健身房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誠實面對上帝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我們都是有勇氣的人這是一個母親觀察到孩子數學學習困難的故事,母親透過對話與陪伴幫助孩子慢慢克服挑戰,故事中分享了培養孩子解題勇氣的方法與心得。
Thumbnail
avatar
憶點點
2024-03-16
(男同志相關)關於老年男同志:我們有一天都會是那個「他者」在生態教室的夜裡,一群男同志們總是會在這幾坪的野外小空間進行情慾流動與實踐,這當中偶爾會看見外國移工的臉孔,又或是鬢髮蒼蒼的老年同志穿梭在一群年輕男同志的群體之中,由於教室內並沒有燈光,僅能透過月光微弱的映照,來辨別當中是否有自己認識的人,也有人是先在外圍找到自己認識的朋友,再一起手牽手進入這昏暗看
Thumbnail
avatar
Leon Chen
2023-12-06
《我們都是有福之人》前些日,兒子從學校回來後與我分享說:「我們班上有七成的同學都在辦助學貸款。好像我們讀美工科的家庭負擔都好重!」所以在同學之間他們仍然少不了相互比較,但是比較後所得的結果好像都是一樣。   天真的兒子,比較不懂為何許多的家長總是為生活在拼命,因而對子女的教養總是採取放任的手段,尤其上了高中之後更是嚴
Thumbnail
avatar
麻吉
2023-09-29
我們都沒有上帝視角我嫁給了一個我不愛的人
avatar
七寶粥
2023-04-17
【還有明天】:我們都是有選擇的《韓劇說說看》人活著的每一刻, 都會面臨一連串的選擇, 那些無數的選擇, 造就了人生。
Thumbnail
avatar
30女子好生活
2022-04-23
我們都是彩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人類所謂的性別就如同太極所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今日身為女性的我們,前世也可能當過男性;今生是男性的我們,前世也可能身為女性。即便今生的我是陰性,內在也存在陽性的能量與特質;今生是陽性的我,內在也存有陰性的能量。陰與陽本就相互融合,互相協調,非人類所謂絕對的二元對立。       
Thumbnail
avatar
Lamoyun心靈書寫
2021-03-15
閱讀|《我們都是有歌的人》As Song , As Life 我們都被寫在歌裡音樂在我們的生活裡,每時每刻的陪伴著人生的各個階段,所以我們都是有歌的人,我們真的都被寫在歌裡。 《我們都是有歌的人》是一本記錄與分享華語流行音樂在八O與九O年代輝煌的時代。作者姚謙(以下簡稱姚老師)分享他作詞及擔任音樂製作人、唱片公司管理職務的各種創作過程與經驗。
Thumbnail
avatar
琳聽
2020-04-06
姚謙《我們都是有歌的人》讀後感冬天裡的凌晨時分,坐在亮著暖黃床頭燈的床邊,翻開了這本《我們都是有歌的人》,便跌入了書裡由音樂、時光、人生堆砌的空間裡,一發不可收拾的一篇章又一篇張的翻著,配上書裡所提及的歌當背景音樂,細細品味著每一首歌背後的故事,在他的文字當中沉醉,在他所分析的歌詞意涵領略了每首歌的意義。
Thumbnail
avatar
楊庭涵
2019-06-11
好書念念|《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哼出人生的旋律無論你是創作者或是聽眾,先當個聆聽生命與品味日常的人吧!而第一步,就是閱讀《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如果你不認識姚謙,別介意,請先認識他的歌詞,也許能說是慢慢認識姚謙的方式。不晚,一切都會是剛剛好。
Thumbnail
avatar
方億玲aka不努力大王
2018-11-29
<p>有雷|《後來的我們》三十歲後,我們都是痛並快樂著。</p>命運猶如一條生產線,只可惜年少的我們,都還只是半成品。所謂成功、珍惜、懂得愛,那都是經歷打磨後的完成品。而遺憾,是這條產線上無可避免的副產品。
Thumbnail
avatar
肖恩
201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