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經文提到耶穌有教導的權威、趕鬼的權柄且能治病,因此在加利利地區很有名聲。不過,耶穌明確的告訴門徒:我來的目的是傳道,不是為了名聲。所以上禮拜給大家的功課:「跟隨耶穌的動機為何?是為了求道?還是為了名聲?」
上週的經文提到三個諷刺的點:
這三個諷刺,提醒我們跟隨耶穌的動機要正確,要讓上帝的道塑造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來做禮拜,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話,不是追求教會或自己的名聲、權威。
今天的經文馬可福音2章1~17節,提醒我們一件事:「我們都是有病的罪人」。這句話很難聽,甚至無法接受,因為沒人會覺得自己有病,也不覺得自己是罪人。
在醫療上,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很難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例如:醫生問:「你哪裡不舒服?」你回:「我沒有不舒服啊!」醫生很難幫你檢查。如果醫生幫你檢查說:「你血液很濃稠,要小心中風喔!」你回:「亂說,我吃的很清淡,而且固定運動、吃保健食品,怎麼可能中風。」
沒有病識感的病人,神仙來了也救不了。
在信仰上也一樣,如果基督徒沒有「病識感」,上帝來了也救不了。
例如:耶穌說:「你要學習謙卑。」你回:「我有啊!你看我比那個人還謙卑,一點都不驕傲。」
沒有病識感的基督徒,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自以為是」。所以,今天的經文,讓我們反省自己的病識感。
耶穌回到迦百農,許多人聚集在祂家聽祂講道,屋子及空地擠得水泄不通。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病人沒辦法進去,所以就拆了屋頂,讓病人縋下去。那個時代屋頂是平的不是尖的,有梯子可以爬上去,而且結構是樹枝及黏土製作。
馬可福音2章5節:
「耶穌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就對那癱瘓病人說:『孩子,你的罪蒙赦免了。』」(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請問,耶穌是看到誰的信心?是癱瘓病人的信心?還是這些人的信心?
我們常聽人說:「你要有信心,病就會得到醫治。」我們著重的信心是「個人的信心」,不過,這段經文著重的是「團體的信心」。
其實,信仰需要同伴,信仰不是一個人的事。人都會有低潮、沒信心的時候,所以需要有人陪伴、祈禱,一起在信心的道路上成長。
我在網路看到一句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忘記在哪看到)
例如:一個人讀經都是三分鐘熱度,不到一個禮拜,讀到出埃及就讀不出去。但一群人讀經不一樣,彼此提醒才有動力,至少可以維持一年以上。
所以,信仰的道路需要同伴,我們才能走得遠、信仰才會堅定。今天有洗禮的信徒,要知道,他們的信仰不是只有牧師的責任,同時也是大家的責任。
美國長老教會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
「癱子的這群朋友有份共同的默契:信任對方、不怕自曝其短;以及值得信賴的牢靠信實。······面對軟弱與需要,大家仍彼此關愛、接納,並且相互服事,這就是褥子團契。」(《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65)
不過,教會團契的生活沒有這麼簡單、理想,我們不是彼此關愛、接納,更多是彼此傷害、拒絕。
所以當耶穌對病人說:「孩子,你的罪蒙赦免了。」誰跳出來說話?
經學教師說:
「這個人竟敢說狂妄的話!除了上帝,誰有權赦罪呢?」(可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經學教師這句話情有可原,因為當時的信仰除了上帝有赦罪的權柄,其他的人不能濫用上帝的名。而且,他們不知道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所以認為耶穌違背信仰的原則。
但是我們知道耶穌就是上帝,所以耶穌說:
「我要向你們證明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可2:10,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其實,馬可福音的主題就是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這段經文也是強調這點。
不過,有一句話很有趣,耶穌問經學教師:
「對這病人說『你的罪蒙赦免了』容易呢?還是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容易呢?」(可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不考慮只有上帝能赦免罪,你們認為,赦免別人的罪容易?還是叫癱瘓的人起來走容易?
癱瘓病人可能連名醫都束手無策,叫他起來走談何容易。若是比較赦免人的罪,看起來赦罪比較容易。
不過,赦免人的罪不簡單。例如:得罪我的人,我能從心底原諒嗎?酒駕撞我的人,我能原諒嗎?對我大小聲的人,我能原諒嗎?
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
「人們有種傾向,以為能夠從神那得到赦免,而不需要赦免他人。」(《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234)
所以,教會團契生活不容易,理想是彼此關愛、接納,但現實是彼此傷害、拒絕,不然就是心裡的怨恨放不下。只要有人聚集的社會,就會發生傷害與拒絕,例如:戰爭、種族歧視、地位排擠、同溫層、你是我這派。
一群人雖然走得遠,但是不好走、容易有衝突,所以我們需要學習耶穌赦免的榜樣。
耶穌吩咐癱瘓病人起來,不僅赦免癱瘓病人的罪,還醫治他的癱瘓。
馬可福音2章12節:
「那個人起來,立刻拿起褥子,在大家注視下走出去。大家非常驚奇,頌讚上帝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請問大家驚奇什麼事情?
癱瘓病人起來走很驚奇,不是得到赦免很驚奇。帶癱瘓病人的四個人,他們一開始是等候醫治的神蹟,不是要看耶穌的赦免。所以我們的信仰也一樣,我們是要看醫治的神蹟?還是看耶穌的赦免?神蹟比較多人看,上傳YT、IG,點閱率一定第一名。
例如:NBA球星林書豪,2012年掀起一陣「林來瘋」,大家看的是神蹟,不是他背後的信仰支持。所以有的教會邀請林書豪做見證、開佈道大會,大家是慕名,而不是慕道。林書豪的見證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跟隨的人們。
我認為最大的神蹟不是病得醫治、癌症不見;最大的神蹟是世界永無戰爭,每個國家願意赦免對方的罪、和平共處。
不過,為什麼我們無法和平共處?
例如:我願意放下成見,原諒對方不戰爭,但對方願意放下成見不戰爭嗎?我們會懷疑對方的誠信度,所以永遠是備戰狀態,以防對方不守信用。我知道國家必須保持備戰,因為國家是整體性,所以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不過,我們人與人之間呢?我們可以信任對方,原諒對方的罪嗎?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
「赦免的力量是轉惡為善的力量,是把暴力變成憐憫的力量,是去憎恨生愛心的力量,是克服死亡肯定生命的力量。」(《生死大事》,宋泉盛,p192)
所以,我們如何赦免別人的罪,如何學習原諒,是我們基督徒很重要的功課。
經文繼續寫道,耶穌治好癱瘓病人來到加利利湖邊,呼召收稅的利未。當時的社會偏見,多數人認為收稅的是叛國賊,因為他們幫羅馬政府收重稅。但耶穌卻呼召利未,還前往利未家吃飯,同桌的不是稅棍就是壞人,再一次引起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質疑。
他們問門徒:
「他為什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呢?」(可2:1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來說,耶穌是一個拉比(老師),有責任要保持宗教人員的形象,不應該與有罪之人一起吃飯。
耶穌聽見就說:
「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可2:1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這句話很有名,我們很常使用這句話。不過,我們來思考一下,誰是健康的人?誰是有病的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來說,稅吏、壞人是有病的人、是壞人。照經文的敘述的來看,稅吏、壞人應該就是耶穌要呼召的人。
不過,對我來說,我覺得經學教師、法利賽人也是有病的人,而且還病的不輕,因為他們非常自以為是、驕傲。
因此,我覺得耶穌這句話可以拉大視野來解釋,這個世界沒有健康的好人,都是有病的罪人。在上帝面前(或在耶穌面前),經學教師、法利賽人、稅吏、壞人,他們都是有病的罪人。
例如馬可福音10章17~18節,有一個財主跪在耶穌面對說:「良善的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呢?」耶穌問他:「你為什麼稱我良善呢?除了上帝一位以外,再也沒有良善的。」
除了上帝以外,再也沒有良善的。所以,誰才是耶穌要呼召「有病的罪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病的罪人,所以根本不用比較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不用種族歧視、黨派相鬥,因為我們一樣爛。
我們一樣爛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赦免對方的罪,學習原諒對方。
神學家潘霍華牧師:
「在精神科醫師面前,我只可以是個病人,但在信徒弟兄面前,我卻敢於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15)
如果爭吵的雙方,能同時思考自己是罪人,承認自己的盲點、錯誤,甚至誤解對方的意思,或許我們更能原諒對方的錯誤。
如同社會心理學家戴瑞(Daryl Van Tongeren)說:
「意識到自己的不可靠以及容易犯錯,或許能在他人冒犯你或犯下錯誤時,讓你多一分理解、耐心,以及仁慈。」(《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博客來電子書)
所以意識到自己是罪人很重要,能幫助我們學習原諒對方。
耶穌說祂來的目的不是呼召好人,是呼召壞人。我們受呼召成為基督徒,不是因為我多有能力,而是上帝憐憫我這個「有病的罪人」,我才能被祂呼召。
因此,我覺得要成為一位成熟基督徒,要像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所說的:
「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我們要謹記,人人都有「瑕疵」,我們一樣爛。所以這禮拜回去思考的功課:「我能否意識到自己是有病的罪人?」、「我要如何做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呢?」
盼望,在復活節的這天,我們同心原諒彼此,建立一個彼此接納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