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很多事情都與緣分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看,地球這麼大,有這麼多國家,但如果能有緣相聚、共事、成為朋友、同事、主管,甚至組成家庭,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人與人之間的後續發展,其實很難預測。
可能一開始很好,後來變糟;也可能一開始不對盤,後來卻變得親近。有時候甚至是不打不相識;有時候相處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彼此無法契合。我很佩服那些能和大多數人保持良好關係的人。即使曾經有情緒衝突或不愉快,他們也能很快放下,不糾結於過去。這其實是一種我還不夠具備的視野與能力。
假設有一天,你與曾經有過不愉快的人在同一個場合碰面,你會怎麼做?
A. 主動打招呼
B. 當作沒看見
C. 等對方先開口,再正向回應
或是選擇其他方式。
如果能主動面對過去的不愉快並放下,這需要非常強大的心智力量。當然,這是個人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但若有了這個意識,也許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你能做出不同的選擇,甚至發現對方其實早已不在意。
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放下過去,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而是否要主動創造連結、放下前嫌,也是一種拿捏與選擇。
人生,就是一場拿捏的過程──在財富、健康、人際關係各方面,我們都需要智慧,才能一步步走向理想生活與人生。
這讓我想起周杰倫與吳宗憲的故事。兩人曾是老闆與員工、亦師亦友,周杰倫也曾說「沒有吳宗憲就沒有周杰倫」。後來因一些事情而多年未聯絡,甚至在周杰倫婚禮時沒有邀請吳宗憲,導致吳宗憲在記者會上公開動怒。但多年後,他們選擇放下過去。這正是需要智慧與時間沉澱,才有可能做到的事。
人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一切取決於我們如何思考、決定與拿捏。世界很大,但有時也很小,因為總有機會再次遇見。
我認為廣結善緣是一件好事。情緒鍛鍊也是必須的,不在公開場合發脾氣、不讓人難堪,都是歷練的一部分。
我回想二十幾歲時,情緒控管非常差;現在接近四十歲,雖然有些進步,但距離理想中的自己還有差距。很多事情,不是「得到」就是「學到」。看書與聽演講能濃縮別人的智慧,但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悟得更深刻,明白什麼該做、什麼該避免。
這也讓我想到電影《亞瑟王者之劍》。故事最後,亞瑟王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說:「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但若你要挑戰我,我奉陪。」這種氣勢與態度,其實就是強大自己的同時,主動拋出善意的橄欖枝──我不想與你為敵,但若你選擇成為敵人,我也不懼怕。
這種智慧與態度,可以運用在商場、事業、人際關係等各個場合。
最終,生命是自己的,你想怎麼過,由你自己選擇、決定與創造。做你能控制的事,並去創造你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