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貝恩斯·詹森 (Lyndon Baines Johnson , 1908-1973 ),美國民主黨籍政治家,為美國第36任總統(1963-1969)他也曾任副總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1963年甘迺迪遇刺後接任總統,並於1964年高票連任。他以強勢作風推動「偉大社會」計畫,涵蓋民權立法、醫療保障、教育援助及反貧困政策,顯著改善美國社會平等與福利。《民權法案》《選舉權法案》及《1965年移民與國籍法案》皆出自其任內,對美國社會結構影響深遠。
當提到林登·貝恩斯·詹森(LBJ),許多人或許感到陌生。但若說到那位在甘迺迪總統遇刺後、於空軍一號上緊急宣誓就職的總統,人們便會恍然大悟——那個偉大的人正是詹森。
世人多半記得甘迺迪推動種族平權的理想,也批評他積極介入越戰的立場;然而,真正讓《民權法案》落地、生效,並推動美國蛻變為「多元民族國家」的關鍵人物,其實是詹森。
甘迺迪遇刺後,詹森接掌的美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邊緣。對外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從地表延伸到外太空;國內經濟停滯、貧富差距擴大,治安惡化,槍擊案件頻傳。越戰的軍事與外交策略雖強化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卻拖垮了財政,黃金儲備甚至降至危險水位。在種族問題上,甘迺迪雖響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平權訴求,卻始終無法讓《反歧視法案》通過。此時,全國有色人種和平抗議活動不斷,卻時常遭到白人團體恐嚇、警方過度取締,種族對立日益尖銳。
表面上冷戰屬於外交,種族平權屬於內政,兩者看似毫無關聯實則卻密不可分。越戰前線對兵力需求龐大,白人兵源有限戰場損失率又高;相較之下,有色人種在環境適應與體能條件上更具優勢。然而,1960年代的美國依然公開執行種族歧視:餐廳、旅館、戲院拒絕接待有色人種,就學、就業機會不均等,更有南方州份以智力測驗為藉口剝奪黑人投票權,警方更可隨意逮捕、施暴。
對許多非白人來說 :「平時國家不保護我,戰時卻要我為國效力」的憤怒可想而知。
甘迺迪在遇刺前雖努力推動《反歧視法案》。南方政客擔憂失去選票,將金恩博士等改革領袖視為批評法案且控訴其內容空洞,未觸及就業、參政與警察濫權等核心議題。使得法案遲遲無法通過。
詹森接任後,憑藉多年黨鞭經驗迅速遊說國會。他僅用一年時間便讓《民權法案》過關。不僅化解朝野僵局,還為自己贏得連任契機。然而,立法只是起點,「真正的平權」仍遙不可及。
1965年春天,阿拉巴馬州發生一場爭取黑人普選權的和平遊行,警方突然以催淚瓦斯與警棍鎮壓並無差別追打手無寸鐵的群眾。這場流血事件透過電視轉播震驚全美,引發80多座城市的大規模抗議,這就是「血腥星期天」。
在全國輿論壓力下,詹森立刻推動並簽署《選舉權法案》: 聯邦政府首次明令禁止各州以任何方式剝奪公民投票權。這不僅標誌著美國民權運動的一大勝利,也成為日後全球種族平權運動的重要參考。
我們都知道一位偉大領袖並非全知全能,但真正偉大的領袖是能夠在危機中克服恐懼、引領國家穿越險境,甚至改變歷史。
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歧視觀念,其實是在60年前無數人流血抗爭、以及少數領袖堅守良心與勇氣的行動中奠定的。
國家在生死關頭如何對待國民,揭示了它的價值排序 : 真正尊重人權與生命的國家,會將保障國民安全置於首位,領袖願意承擔壓力、接受憲法與司法的制衡;反之,若一紙命令便能封城棄民,則顯示行政權凌駕一切,民意與司法淪為空談。
詹森為後世留下的政治遺產,提醒著我們:歷史從不會因為我們沉默而自動站在正義的一邊。 六十年前的美國,種族平權不是因為理念美好就能成真。而是因為有人在槍口與鎮壓面前,選擇站出來;因為有人在政治利益與道德良知之間,選擇後者。今天我們擁有的平等與自由並非時代恩賜,而是先人用血淚與勇氣換來的契約。
資料參考 : wiki、crossing、reddit、詹森的權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