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每天下班之後,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進行手邊該完成的工作,寫文章、音樂製作、影片腳本編寫、閱讀、作筆記..等等,不過,偶爾也需要滑一下手機,看一下之前進修課程群組訊息,或觀察博客來書店現在有哪些新書需要添購,接著就會把這閒置時間拉長,沒有進行下一個任務。
也就是我可能今天觀看一個音樂製作的課程,進行創作一段時間,接下來沒有然後了,加上我沒劃分「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哪些事急迫的事情」,以至於事情沒有有效的被解決,所以才會需要用急迫性和重要性來劃分,並且形成矩形四象限,才不會把該做的事情延後,以至於一直拖延。
劃分好了之後接下來就必須進行分類(矩形象限):
第一象限是急迫性高、重要性高的項目,這類事情通常會有壓力和危機會隨時間越來越大,所以,必須先完成這個項目,又如同我需要影片剪輯,我需要把素材和簡易腳本先準備好,還有製作音樂時,我需要那些音色我會先開啟,然後存成一個專案,也就是我把音樂製作和影片製作切成最小單位,然後以十分鐘內能完成為目標去分類,如果把這類事情在短時間內做完,後面的事情就不會拖沓。
另外一種像是音樂製作設備壞了需要重新添購,或是缺少某項關鍵音樂製作素材(音源軟體),能夠快速解決而且重要的事情,我都會放在這個象限。
但是,這象限的事情還是必須盡量減少,才不會每項都很緊急又很重要,導致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這樣精神上會非常疲乏,而且無法好好進行創作。
第二象限是急迫性低、重要性高,對於需要長時間練習的技能,以及維持身體健康的運動,我就會把它分在這類,需要長時間練習的音樂製作、練琴、閱讀、寫文章、健身,並不是解決目前當前的現況,而是隨著時間的累積,當某項技能練好時,就會出現驚人的成果。
以練琴搭配音樂製作為例子,練琴能讓我們熟悉鍵盤的彈奏以及和弦(聲音的疊加),如果音樂製作的技能在有效打磨的情況下,製作音樂的時間能大幅縮短,閱讀和寫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三象限是急迫性高、重要性低的象限,像是別人交代比較瑣碎的要求大多這象限的範圍,不過,在別人交代的事情裡,還是必須重新審視對方要求我的事情,對未來自己的事業或是生活是不是有所幫助。
例如:進修課程中老師除了課堂上的作業,是不是有其他的要求,也就是額外作業,這項額外作業如果對未來有所幫助,那就必須排在第二象限,因為這項而外作業需要長時間修練,在後續才會看見結果。
急迫性低且重要性低的事項會被歸類在這,如同滑手機、看影片、看網頁..很多瑣碎的事情,這個象限內的事情通常會在工作完一段時間之後再做,如果,在短時間內處理這邊的事情,人生將慢慢地被消磨,適度的在工作之後做些休閒娛樂或是休息,但是,不應該挪太多時間在這邊,而荒廢了原本該執行的項目。
處理事情與時間分配的原則
所以,優先處理第一象限的事情,在空檔的時間稍作休息之後,接著處理第二象限該處理的事項,諸如寫文章、閱讀、學習音樂製作、影片製作、看課程,最後處理第三象限的事情。
如果第二象限的工作能拆成小部分,分類在第一象限,能將很大且須花長時間的工作逐步完成,而這個公式看似以第一象限為中心,實際上是要將重要且不急迫的事情(第二象限)處理掉,這樣不只能讓自己慢慢成長,而且時間能用在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將該處理的事情分成四大象限,並不是意味著快速完成,而是依照自己的時間與工作方式去做進一步的時間管理,矩陣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方法,去區分哪些事情需現在做,哪些事情能排在後續處理,以及工作與工作之間的閒置時間該分配多少,才能讓自己人生走向該去的方向。
老天爺很公平,一天給24小時的時間,端看個人如何運用,當你不斷打磨與積累自己所需的技巧、經驗,以長久下來就會發現,時間其實是我們的盟友而不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