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津安二郎,心情是有點複雜的。
他在電影史的定位,是大師中的大師。或者說,因為年代早的關係,他是許多大師眼中的老師。最為人所知的,如導演侯孝賢、文‧溫德斯(Wim Wenders),都深受小津啟發。溫德斯還拍攝了《尋找小津》紀錄片。小津的電影,毫無疑問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低角度攝影,像角落裡的一雙眼睛,靜靜看著空間中,人事物的來去與變換。心思無須言表,就能寄情於每一禎影像之中。
但小津的一生,也存在著爭議。礙於篇幅,我想分作幾篇(上、下or 上中下?),這篇先聚焦在幾部經典和我喜歡的作品,之後再談論其他。

和小津合作多部作品的原節子。《晚春》劇照
關於作品,小津是非常「量產」的導演,有些年代久遠已不復見,完整保留下來的卻也有34部之多。從默片拍到有聲片,從黑白拍到彩色。可謂親身經歷了電影史上世代交替的年歲。其中當然也有公司派下來讓他拍的片子,但他大多能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取得平衡,肯定商業市場之於電影藝術的意義,盡力拍出能賣座的作品,同時兼顧自己的表達。這是不容易的事。
若論公認最經典的幾部作品,該是以原節子為主要角色的「紀子三部曲」:《晚春》、《麥秋》、《東京物語》。其中又以《晚春》、《東京物語》評價最高。
紀子三部曲,顧名思義是都有名為紀子的女性,但其實三個紀子並不相關,是各自獨立的故事。共通點,也是小津電影時常呈現的,傳統與現代,新舊文化的衝擊,如何左右了兩代人之間、男性與女性之間,及至整個家庭的面貌。
1903年出生,親歷兩次世界大戰,走過戰後衰頹與復興的小津,以細膩的凝視,拍出獨屬於那個年代的日本。他自述自己拍的都是「人情故事」。而我以為,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父母之情。
那或許是日本文化裡特有的,含蓄和壓抑,即使家人之間,也有一種非常禮貌,甚至相敬如賓的氛圍。看習慣家庭衝突,就是要摔鍋砸碗大吵大鬧的我等「外國人」,大概很難想像那樣沒有一丁點「火藥味」的互動究竟是如何養成的。心裡再怎麼衝擊,嘴上還是"hai hai hai", "so so so"。
但不要以為,小津的電影缺乏戲劇衝突。恰恰相反。聳動的社會案件、激烈的口角和拳腳相向,對小津來說,只是「突發事件」,不等於戲劇。他更在意日常中人心細微的變化,本我、自我、超我交錯的波瀾。那些在年歲、情感,每一段關係,每一個生命環節的縫隙之中,悸動和惶然,掙扎和執念,前進或後退的躊躇,才為真實的張力所在。也是何以時至今日,小津的電影能夠超越年代和文化,持續觸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