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賺錢是為了讓自己能過著更自在的人生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煩惱:白天有一份正職工作,下班後還會接案、寫文章、當講師或經營社群?這些副業雖然能多賺一點,但每年五月報稅時,腦袋一定會冒出一個大問號:
👉 「我的副業收入到底是算薪資?還是執行業務?」
別小看這個分類喔!因為一旦報錯,不僅可能多繳稅,還會讓你錯過免稅或扣除額的機會。今天這篇文章,就要帶你用最簡單的方式搞懂:薪資所得 vs. 執行業務所得(9A、9B)的差別。
一、副業收入的三大類型
1. 薪資所得
👉 想像你是補習班的兼職老師,補習班每個月固定發鐘點費給你,還會幫你扣勞健保。這就是「薪資所得」。
重點就是:
- 有雇主、屬於「受僱」關係
- 公司會幫你處理扣繳稅款
- 報稅最省事,但能扣的額度有限(薪資特別扣除額)
2. 執行業務所得(9A)
👉 這類所得是指利用自己的專業或技藝提供服務,通常是指「持有專業執照」才可以執業的,例如律師、會計師、醫師等。
簡單說:
- 你是靠「專業資格」執業
- 報稅時不用自己列支出,而是直接套用政府公告的「費用率」
- 費用率不同職業會不一樣(例如律師有一個比例、會計師又是另一個比例)
3. 稿費所得(9B)
👉 當你的付出是偏向有明確產出的內容,例如稿費、作曲、編劇等,因此包括講師、網紅業配、作家、攝影師、KOL等就會是這個分類。
9B 有兩個大亮點:
- 一年有 18 萬免稅額(等於前 18 萬不用課稅)
- 超過的部分,再依「費用率」計算(比起9A多一層保障)
所以,對大多數斜槓族來說,由於本身正職已被報薪資所得,副業收入若能報9B,則依定比報 9A 更划算。
二、薪資 vs. 9A vs. 9B:差別一次看懂

薪資與執行業務所得差異比較表
三、案例比較
假設你一年所得淨額是 30 萬元,不同分類下來,會有不同結果:
- 採用薪資所得計算
所得淨額300,000 − 薪資扣除額 218,000 = 課稅額82,000。乘上稅率5%,繳稅金額額為4,100元。
👉 適合沒有太多副業支出,只想簡單報的人
- 採用執行業務所得(9A)計算
所得淨額300,000 x ( 1 - 費用率30%) = 課稅額210,000。乘上稅率5%,繳稅金額為10,500元。
👉 專業人士一律套用費用率,因為沒有免稅額,在所得淨額較低情況下,可能還得繳較多的稅。
- 採用稿費所得(9B)計算
(所得淨額300,000 − 免稅額180,000) x ( 1 - 費用率30%) = 課稅額84,000。乘上稅率5%,繳稅金額為4,200元。
👉 有18萬免稅額,再加費用率,對斜槓族最划算
四、結論:怎麼選才對?
讀到這裡,你應該有感覺:
- 如果你只是兼職打工、斜槓收入不多 → 通常以兼職薪資所得為主。
- 如果你是有專業證照的職業(律師、醫師、會計師) → 報9A是必然選項。
- 如果你是講師、網紅業配、作家、KOL → 選擇9B 一定比9A划算,因為有18萬免稅額當緩衝,同時也有費用率可扣除。
📌 下一步建議:
- 先看看你今年報稅的「所得清單」是怎麼列的,這決定了你去年所得報稅的分類。
- 如果你是屬於網紅或自媒體創作,所得應該要報稿費所得卻被報成 9A,從現在起千萬要跟廠商爭取改成9B,才能使用到18 萬免稅額喔!
- 如果不確定怎麼判斷,建議找專業會計師協助,避免多繳或報錯。
💡 記住:網路報稅雖然簡單,但若能知道收入分類的差異,才能 把握合法節稅機會,留 住更多副業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