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書名:HET BROMVLIEGEFFECT
1. 什麼是「蒼蠅效應」?
源自阿姆斯特丹機場小便斗畫上蒼蠅的設計:乘客自然對準,環境更乾淨。
核心概念:極細微的設計改變(nudge,推力),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類行為。
書中強調:我們的行為,大多不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被無意識中的暗示、環境細節所牽動。
2. 七隻「蒼蠅」──人心的潛意識驅力

作者將常見的心理偏差與行為習慣,比喻為七種蒼蠅:
自我欺騙蒼蠅 人習慣合理化自己的決定。如:買了比較貴的東西,感覺體驗就會比較好。
行為常由「想相信什麼」主導,而非真實數據。
懶惰蒼蠅 大腦天生趨向省力,常自動接受「預設選項」。如:自動續訂、隱藏選項,讓人不知不覺被綁定。
大腦能力有限,喜歡阻力最少的路。如果宣傳口號簡單、一目了然,就會讓人感覺清晰流暢,帶來正面感受。
痛苦蒼蠅 人天生更害怕失去,而非渴望得到。 如:限時優惠、到期提醒,利用「損失規避」驅動行動。
人喜歡確定的感覺,就算是非常小的風險,也會讓人卻步。
同伴蒼蠅 行為會受群體影響,社會認同強大到足以改變價值觀。 如:餐廳門口排隊,讓人更想進去。
時間蒼蠅 人難以長期規劃,常偏向立即享樂、拖延長遠目標。 例:選擇今天的快樂(甜食)而非未來的健康。
吸引力蒼蠅 人被顏色、外型、氣味等「不必要細節」吸引。 例:高價酒其實未必好喝,但瓶身設計會影響評價。
誘因蒼蠅 獎勵、懲罰、回饋機制強烈影響行為。 例:集點卡、遊戲化的學習平台。
3.蒼蠅效應的運作方式
微小設計 → 行為改變:例如賭場內沒有時鐘、燈光昏暗,讓人不知不覺多花錢。
不自覺的影響力:我們以為在「選擇」,其實多半是被環境操控。
環境比意志更強:光靠意志力難以抵抗,設計環境才是行為改變的關鍵。
4. 應用
政策:自動加入器官捐贈計畫 → 提升捐贈率。
行銷:超市收銀台擺放小零食 → 促進衝動消費。
教育:把健康食物放在學生餐廳最顯眼處 → 增加選擇率。
生活:設定鬧鐘離床遠一點 → 減少賴床。
5.啟發
人類不是完全理性的決策者,我們比想像中更容易被操控。
若要避免被影響,需先意識到「蒼蠅」存在。
若要設計好的行為改變,與其靠規勸或強制,不如設計環境中的細節。
6. 結論
「蒼蠅效應」揭示了:微小設計的力量大於我們的意志力。
這本書不是教你「操縱人心」而已,更像是教你「看清人心如何被操縱」。
讀者可從中學習如何:
- 避免自己被不良環境操控。
- 在工作或生活中,用「小改變」創造正面影響。
👉 總結: 《蒼蠅效應》讓我們理解,人類的選擇往往不理性,而是被環境細節與潛意識驅動;掌握這些「小蒼蠅」,就能有效影響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