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觀念:下班後的時間是人生的「黃金四小時」
《原子時間》的核心觀點是,每天下班後到就寢前的這段時間,是創造個人價值和實現目標的「黃金四小時」。作者柳韓彬認為,大多數人下班後的時間不是被動地消耗在通勤、滑手機、看電視上,就是被「明天」的任務綁架(例如準備明天要用的東西、擔心明天的工作)。 這本書鼓勵我們打破這種思維慣性,將這段時間視為屬於「今天的自己」,一個可以為自己投資、創造的獨立時區。作者將這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方式稱為「原子時間」,意指將零碎的時間原子般地累積起來,最終形成巨大的能量。
作者實踐與證明:從獸醫到斜槓人生

這本書之所以具有說服力,在於作者柳韓彬本人就是這套方法的最佳實證。她原本是一位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的普通獸醫,但她利用下班後的原子時間,成功發展出多重身分:
- YouTuber: 經營個人頻道,分享自我成長與時間管理心得。
- 線上課程講師: 開設多門付費課程,將自己的知識變現。
- 話劇與電影演員: 發展興趣,為生活增添色彩。
- 筆記商品設計師: 將個人的筆記方法系統化,開發成商品。
透過這些經歷,柳韓彬證明了即使是忙碌的上班族,也能透過時間管理實現工作、收入與生活品質的三重提升,而不僅僅是為了工作而活。
關鍵技巧與方法論
書中不僅僅是心靈雞湯,更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讀者將「原子時間」的概念付諸行動: 1. 目標設定與規劃
- 曼陀羅思考法: 鼓勵讀者以一個核心目標為中心,向外發散思考,制定八個相關的子目標,再為每個子目標延伸出八個具體行動,形成一個完整的行動藍圖。
- 將大目標原子化: 將宏大的目標拆解成小到不能再小的「原子化行動」,例如「讀完一本書」可以拆解成「每天閱讀五分鐘」,大大降低行動門檻,更容易開始和堅持。
2. 習慣養成與執行
- 降低門檻: 透過把目標拆得極小,讓人沒有任何藉口說「沒時間」或「太難了」,例如想學英文就從「每天背一個單字」開始。
- 屏除藉口: 意識到自己常有的藉口(如太累、沒時間),並主動去克服。作者提醒,所有人都很忙,但時間總是能擠出來。
- 追求樂趣: 找到讓自己樂在其中的方式,將原子時間的活動變成一種享受而非壓力,這會讓堅持變得更容易。
- 環境設計: 創造一個能幫助你專注的環境,例如整理書桌、關閉手機通知、準備好所有需要的工具,減少阻礙。
3. 心理建設與心態調整
- 不追求完美,只求開始: 鼓勵讀者先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一切都準備好。行動本身比完美更重要。
- 擁抱失敗: 承認並接受有時會因故中斷計畫,然後在第二天繼續。作者強調,重要的是「重新開始」的能力,而不是從不間斷。
- 記錄與反饋: 透過記錄每天的原子時間活動,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努力與進展,這能帶來成就感,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總結:這本書適合誰讀?
《原子時間》特別適合以下幾類人閱讀:
- 厭倦了單調生活,渴望自我提升的上班族。
- 想發展副業或興趣,但總覺得「沒時間」的人。
- 想改變現狀,卻不知從何開始的人。
- 時間管理總是不成功,想尋求有效方法的人
整體而言,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時間管理工具,更透過作者的親身經驗,為讀者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信心,作者告訴我們:只要善用「原子時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創造者。
曼陀羅思考法(Mandala Chart,又有人稱「曼陀羅九宮格」)是一種源自日本的思考與目標設定工具,最早由日本企業家 松村寧雄 提出。它透過一個 3×3 的九宮格 來幫助人整理思緒、發想點子、設定目標或做計畫。
👉 簡單來說
- 中心格:放入你想探討的核心主題、目標或問題。
- 周邊八格:在核心主題周圍,延伸出八個相關的元素、方向或子目標。
- 展開方式:每個周邊格子都可以再成為新的一個九宮格中心,繼續延伸出八個細項。 → 這樣就像「放射狀」思考,一層一層展開,幫助你全面檢視主題。
📌 應用範例
- 目標設定:如「健康生活」放在中心,周邊寫「運動」「飲食」「睡眠」「心態」等,再各自展開具體做法。
- 創意發想:把「產品開發」放中心,周邊寫「設計」「行銷」「功能」「使用者需求」…再逐一展開。
- 自我管理:知名棒球員 大谷翔平 就用曼陀羅思考法設定「職業棒球選手」目標,周邊包含「體能」「技術」「人品」「運氣」等細分,逐層拆解。
✅ 優點
- 條理清晰,避免遺漏面向。
- 可以同時做「廣度」與「深度」思考。
- 適合目標管理、專案規劃、創意腦力激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