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黑社會以和為貴》電影海報;僅作報導及評論用途)
延續上部《黑社會》(2005)放映,《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在影展的開場時間,離上場結束不到 45 分鐘。簡單吃個晚餐、買杯飲料就要速速趕回,兩集電影中的時間卻已經相差兩年光景。《黑社會以和為貴》由杜琪峯執導、銀河映像攝製、中國星集團發行,主要演員除首集已經露面的任達華、古天樂、張家輝、林家棟、張兆輝、林雪、王天林、尤勇等人之外,也加入安志杰、鄭浩南等演員飾演的新角色;本片在 2006 年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影片肯定,亦於 2006 年坎城影展進行國際首映。
《黑社會以和為貴》的故事發生在《黑社會》樂少(任達華)的兩年話事人任期即將結束之際,下一輪選舉旋即要開始,戀權的樂少將猜忌目光投向自己在首集收攏的五個乾兒子,東莞仔(林家棟)氣勢最盛,有意出馬參選,其餘四人則未顯鬥志,僅有 Jimmy(古天樂)經營生意出色,資源豐富、構成威脅。然而,眾人皆未料想到的是,Jimmy 北上發展的生意,吸引來了更危險的關注。
《黑社會以和為貴》的核心角色,是中國演員尤勇飾演的公安石副廳長。尤勇在《黑社會》首集有兩次短暫現身,第一場是在師爺蘇(張兆輝)與大頭(林雪)北上搜尋龍頭棍的時候,於小屋中被公安圍堵(有趣的是,該小屋的外牆上以噴漆寫下幾個字「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尤勇飾演的公安隊長在該小屋中揭露兩項訊息:其一,中國公安對「和聯勝」的龍頭棍相當感興趣;其二,九七前後,石隊長曾經被派去香港當臥底,他是在當時認識師爺蘇。這個場景是他在《黑社會》的第一個短暫出場,之後這個角色便沒有下文。第二個短暫出場,發生在電影尾段回溯洪門儀式的場景,儀式由元彬飾演的香主主持,而尤勇在當時便出現於畫面中,鏡頭給了他一個特寫,但對這個人物毫無交代,容易讓觀眾錯過他的出場。
在《黑社會以和為貴》的開場,觀眾會發現,尤勇同時飾演「紅旗五哥」黑骨仁:一個傳聞在 20 世紀初,從廣東到香港樹立洪門規範的幫派人物。透過他的旁白,我們得知社團「和聯勝」之所以有一個「和」字頭,就是因為這位黑骨仁提出:黑社會(洪門)應該以「和」為貴。在「中國的公安廳副廳長」與類似「香港的首位幫派領袖」之間,透過尤勇的形象,進行招安工作的國家勢力,與原先應屬官逼民反的體制外力量被連接起來。江湖道上,不外為求財,穩定繁榮、以和為貴;這個不安的連結明示電影的主題,正如海報上直白到刺眼的副標(同時是一句中國招安的典故),「黑社會都有愛國的」。將《黑社會》保持在暗面的分合隱喻搬上故事主軸,《黑社會以和為貴》的故事重心開展於此:石副廳長使計要脅 Jimmy,若想繼續北上做生意,他必須要當選「和聯勝」話事人。Jimmy 別無他法,只能跟乾爹樂少競逐大位,從而引發連串血腥事件。
從首集梁家輝與任達華的競爭,到本集古天樂與任達華的對立,《黑社會以和為貴》當中有許多角色的形象都出現差異。首集的最終贏家樂少,在本片城府盡失,臉上寫滿狼子野心,甚至頻出昏招;林雪飾演的大頭則不再向首集那樣背誦幫規,反而透過一通電話暗示觀眾,他改為沉浸某種宗教語境來騙取財色,前後對比,顯現諷刺意圖。一定的角色變化,可視為劇作上的不整合,但也像是《黑社會》系列在寫實基調之下顯示,經過兩年的權力鬥爭或肚滿腸肥之後,這些人逐漸露出馬腳。五個乾兒子之中,只剩下飛機(張家輝)保留本色,電影著重強調他如何衷心擔任乾爹的棄子,在「出名」夢碎之後,又沉寂回夜色之中;電影最後,他直接丟棄新任得權者給出的名片,背離銀幕走遠,雖不難想像此角色下場將會悽慘,但留有一忠膽者,終於看破權力更迭下的不變本質,亦為電影悲觀基調留下一線原則上的光芒。形式面上,觀眾也會注意到,本集配樂已不再具首集情調,反而驚慄可怖,但羅大佑為首集譜寫的主題配樂,卻總為飛機這個角色留下一絲餘輝。
角色變化上,基於 Jimmy 成為本集主角,敘事的聚光燈也更多打在他身上。首先感到有趣的是,儘管杜琪峯在獨立執導的作品中,通常不重視多元性別形象的經營,但古天樂演繹的 Jimmy,綜合《黑社會》與《黑社會以和為貴》兩集來看,似乎都有不似傳統異性戀男性的形象。在《黑社會》中,他經營色情產業,但毫無傳統鹹濕佬調性,《黑社會以和為貴》雖然成立家庭,但礙於角色的權謀算計,與妻子相處時總是毫無愛情火花;若以此兩點來看,可能得出 Jimmy 仔重視權謀利益、輕視愛情的結論,但觀察 Jimmy 與安志杰、鄭浩南,甚至張家輝這些俊男相處,卻常顯現出不同於常態狀況下的自在。不論是與安志杰在拳擊館更衣間親暱交換香菸,或與鄭浩南賭萬元銅板拋擲,縱然可用杜琪峯電影常見之兄弟情來解釋,但當 Jimmy 完成剁屍的血腥場景,在鄭浩南身後對鏡脫去上衣時,又有一番「角色蛻變、顯露真我」的解讀空間。就我感受而言,Jimmy 仔的形象,為杜琪峯電影的性別氣質投下一些變數。
《黑社會以和為貴》結尾的香港無力感已為通說,電影選在山景攤牌,比起《黑社會》多用兩人鏡頭表現樂少和大D關係,結尾暴力也發生在岸景;《黑社會以和為貴》的山景則多出權勢壓迫的絕望感,Jimmy 仔兩次爬山都喘氣疲累,一次為夢想,一次見現實。在山頭,石副廳長與 Jimmy 仔對話,為幫派命運一錘定音,身不由己。其實銀河映像「命運弄人」的情結,自《暗花》(1998)以來已不少見,但杜琪峯在明面上把「國家勢力」的絕對威能具現化,而不是由此喻比,終讓電影顯現僅此一家的時代價值。若平行比較,《黑社會以和為貴》也有跟《無間道》(2002)系列對話的空間,Jimmy 仔面臨的命運,近似陳永仁「三年又三年」的身份無期徒刑(同樣的,我們需要再回想首集一閃而過的交代,石副廳長也是臥底出身);又或是《無間道II》(2003),想上岸的黑幫領袖倪永孝被一鋪清袋,身份枷鎖永難脫身,都是「臥底/線人」故事常見。Jimmy 仔的命運玩味處,多一層在結尾的生殖焦慮,當 Jimmy 聽到妻子有孕,心情複雜難解;這個意象能與《黑社會》結尾樂少兒子的驚恐表情做呼應,《黑社會以和為貴》當中,樂少與兒子在追逐分岔線上的悲涼結局,已回扣命題:上代人利字為先,下代人命運多舛。世代淪喪的主調,或許是《黑社會以和為貴》之洞見。
行至尾處,《黑社會以和為貴》將「以和為貴」的榮景絕望,與對舊世遠去的傷逝連結,濃縮在倒數第二場戲,Jimmy 仔將龍頭棍置於鄧伯棺木。這場戲的象徵意義已不需多言,更感動人處,是鄧伯最後入殮的景象:這是王天林在杜琪峯電影的銀幕謝幕。王天林是導演王晶的父親,也是杜琪峯的恩師,於 50、60 年代執導佳作眾多,是金馬獎草創時期的香港常客;90 年代後,他有許多演出作品,表演細緻,是香港電影瑰寶。
鄧伯遠去,不單只是給觀眾多一個批判樂少的理由,也像是一場發生在銀幕上的葬父情境。命運無情:父輩已死、子輩無望。《黑社會以和為貴》縱是時代下的噩夢悲歌,也終為舊代情感餘下一絲殘響。■
※※
黑社會以和為貴/Election 2,香港,杜琪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