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認為,動物的性別一出生就固定了:雄性就是雄性,雌性就是雌性。不過,透過許多研究已知,兩棲類、爬蟲類、魚類的性別並不是那麼「固定」。
而石斑魚、隆頭魚更妙了,牠們小時候是雌魚,長大後會變雄魚(稱為「先雌後雄」)。
對魚來說,性別轉換的機制通常是社會地位或環境刺激引發荷爾蒙系統改變,卵巢能轉化成睪丸,或反過來。
這是魚類正常的繁殖策略,有助於在族群結構改變時維持繁殖。
至於爬蟲類,科學家已經發現,很多爬蟲類(例如龜、鱷魚、部分蜥蜴)有「溫度決定性別(TSD,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的機制:在胚胎期,孵化的溫度會決定最後長成雄性還是雌性。有些龜類,低溫時孵化全是雄性,高溫全是雌性。
不過,在近年的氣候變遷研究中,這些爬蟲被特別關注,因為升溫可能導致族群嚴重性別偏差。
而兩棲類(青蛙、蟾蜍等)的性別,則受到荷爾蒙與污染影響;雖然性別大多由基因決定,但荷爾蒙平衡很脆弱。
過去的研究發現,某些化學物質(例如除草劑 atrazine)能干擾雄性蛙的荷爾蒙,使其出現雌性特徵,甚至在實驗中出現「雄蛙長出卵巢」的情況。所以,兩棲類被視為「環境荷爾蒙污染」的敏感指標生物。
至於鳥類呢?過去許多人認為,鳥類並不會有性別反轉的現象。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澳洲的一組研究團隊,檢查了將近 500 隻野生鳥類,結果他們發現:大約 5% 的個體出現「性別反轉」。而且,大部分是雌鳥變雄鳥。牠們的基因顯示應該是雌鳥,但外觀與生殖腺卻像雄鳥;也有少數案例是雄鳥「變」成雌鳥。
為什麼會想到要觀察這件事呢?原來早就有人在雞場裡,觀察到這種情況。有些母雞會長出公雞的羽毛或雞冠,甚至出現雄性的生殖器官。只是這些案例大多發生在家禽,很少有人去調查野生鳥類。
關於家禽的性別反轉,雖然有些科學家認為是因為壓力(高密度飼養與人工繁殖),但是有些養雞場竟然有大約10%的母雞由雌變雄,這就讓科學家問:在現代氣候變遷加上塑化劑等環境賀爾蒙的影響下,野生鳥類是否也會出現性別反轉呢?
因為要檢查生殖腺,如果要把活鳥抓來解剖是違法的;因此研究團隊選擇了送到澳洲昆士蘭的三家野生動物醫院、因受傷或生病死亡的鳥。這些鳥包括彩虹吸蜜鸚鵡、笑翠鳥、鳳頭鳩、澳洲喜鵲等五種常見鳥類。
除了解剖觀察生殖腺(看牠們體內是卵巢還是睪丸),研究團隊還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確認基因上的性別。如果「基因性別」和「外觀/生殖腺」對不上,就算是性別反轉。
他們發現:所有五種鳥類都有性別反轉個體。總共有 24 隻鳥出現性別反轉,大約佔樣本的 4.8%。與雞一樣,大部分這五種鳥類是「雌鳥變成雄鳥」(基因上是雌,但長出睪丸、外觀像雄)。而笑翠鳥竟有6.9%出現性別反轉!
不過,也有罕見的「雄鳥變雌鳥」,其中一隻笑翠鳥甚至真的產過卵。
更有趣的是,有些鳥的生殖腺長得「一半一半」──一邊像睪丸,另一邊像卵巢,就像是「混合型」的器官。
為什麼會這樣?目前的推測有幾種可能:
- 基因調控錯亂:像是關鍵基因 DMRT1 出問題(不過,劑量高的才會是雄鳥,所以由雌變雄其實還蠻厲害的)。
- 其次,母鳥在產卵時,如果荷爾蒙比例異常,會影響胚胎發育。
- 最後,一些化學物質(所謂「內分泌干擾物」)能模仿或干擾性激素,可能導致鳥類在胚胎期出現性別反轉。
這不只是有趣的奇聞,而是關乎保育的大問題。
如果「雌鳥變雄鳥」很多,族群裡的母鳥會變少,導致生殖能力下降。有些反轉個體的確有生殖生利,但可能只會產生單一性別的後代,如此會讓族群的性別比例更加失衡。在數量本來就不多的瀕危物種裡,這種情況可能加速族群的衰退。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鳥類的性別比我們以為的更有彈性。在野外的鳥群裡,大約有 每 20 隻就有 1 隻可能存在性別反轉。這對生態學、演化研究,甚至物種保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當然,這個發現也意味著,未來在進行族群監測時,不能只靠外觀或單一基因判斷性別,而要結合多種方法,才能避免誤判。
在野外,鳥兒的「性別」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絕對,有時候,牠們的身份證和身體,說的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
參考文獻:
Hall, C. A., Conroy, G., Jelocnik, M., Kasimov, V., Gillet, A., Portas, T., Hill, A., & Potvin, D. A. (2025). 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sex reversal in free-living birds. Biology Letters, 21(8), 20250182. https://doi.org/10.1098/rsbl.2025.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