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我們想到植物的生存策略,往往會聯想到快速成長、搶先佔據陽光與養分。但對許多野生植物來說,最關鍵的生存智慧卻是「慢」。
這正是科學家在研究野生甘藍屬植物 Brassica incana 時的發現。
B. incana主要分布在義大利南部的海岸懸崖,屬於夏乾冬雨的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秋冬涼爽多雨。
雖然夏天氣溫比較高,日照比較充足,但是當地的野生植物若選擇在夏天萌發,幼苗會因為無法得到充足的水分而被淘汰。
如果它們在結果後進入休眠,等到秋天再萌芽的話,這時候地中海區域已經開始下雨,種子可以得到雨水,成功建立族群。
因此,對這些生活在地中海區域的野生植物來說,種子的休眠能力就像一張「避險保單」,保護它們不會在錯誤的時間冒險出場。
研究團隊比較了 14 個野生族群的基因體,發現就如預料的,控制休眠相關的性狀的基因,受到最強烈的自然選擇壓力。
這包括了,新鮮種子在恆定溫度下的發芽率以及恆定溫度與交替溫度的發芽率比值。
這些性狀的基因訊號強度,甚至比種子重量或胚大小更突出。換句話說,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何時發芽」比「種子本身大小」更能決定命運。
研究團隊還發現,種子對極端低溫(10-5 °C)與高溫(35-30 °C)的萌發能力,也有自然選擇的痕跡。這顯示這些族群可能已經具備一定的「氣候變遷預適應」潛力。
不過,除了休眠的能力以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種子的重量與胚大小對這些野生植物也很重要。
種子重量反映的是母株能投入的資源,影響幼苗能量儲備。而胚的大小則會影響萌發速度與早期競爭力。
但這些性狀多半是「配角」,而休眠才是「主角」。
整體來說,透過研究這些野生族群,他們發現多個與胚發育(GCP1、WDR5A)、種子休眠解除(SUVH5)、極端溫度耐受(HOS15、PUB50)、鹽分耐受(NEK2、AOX3)等相關的基因都受到了天擇的壓力。
其中的SUVH5 基因涉及表觀遺傳調控,暗示環境訊號可能透過可逆的表觀遺傳機制影響休眠反應。
另外,部分候選基因同時與種子性狀及環境因子(年降水量、特定授粉者類群)相關,例如 PAP3 影響花部色素與形態,同時與休眠解除有關;MYB73 參與花色素合成、花期與花瓣大小調控,也影響胚大小。這些發現顯示早期生命史的適應可能與授粉相關性狀在演化上有關係,可能透過跨世代效應影響後代性狀。
在農業上,休眠是一種農夫不需要的性狀。農夫需要種子可以播下去就馬上發芽,而且最好是全部一起發芽。
但是在野外,休眠(「慢」)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不只是延後發芽的時間,而是對環境的精準感知。在夏乾冬雨的地中海氣候區裡,會等待的種子才有生存的機會。
至於在其他的氣候區,植物的種子需不需要休眠?其實很難說。有些人可能為以為,熱帶植物的種子大概就不需要休眠了吧?但是,熱帶並非就沒有乾濕季之分,對於有乾濕季的熱帶區域,有些植物的種子還是會休眠的。當然,也有些熱帶植物的種子的確是落下即發芽,完全沒有休眠的。這樣的植物,在熱帶雨林中很常見。
不過,在有乾濕季的熱帶,休眠還是必要之舉。在乾季時休眠,可以保護種子不會因為缺乏水分而「白努力」發芽。
這樣看來,種子在地中海的夏乾冬雨裡學會等待,不急著發芽,正是生命的一種智慧。
有趣的是,這個道理早已出現在人類的文化與思想裡。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在自傳《如果麥子不死》中,借用了聖經的比喻: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紀德將它視為生命的隱喻:唯有經歷掙扎、撕裂,甚至某種形式的「死亡」,才能迎來新的可能。
植物的種子亦然。休眠就像是一種暫時的「死」,它放下了立刻生長的衝動,把未來寄託在更合適的時機。正因為有了這份延遲,它們才有機會在大自然嚴苛的環境裡繁衍。
或許,這正是自然與人生共通的智慧:慢慢來,才能走得久。
參考文獻:
Laccetti, L., Carta, A., Barone Lumaga, M.R. et al. Genomic signatures of adaptation in seed traits in the wild plant Brassica incana. Commun Biol 8, 122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67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