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麻花捲。
我不是設計師,也不是技術流的 prompt 玩家。
我只是很固執地在做一件事:👉 想讓每一個角色,在每一張圖裡,都還是她自己。
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
但當你開始用 AI 說故事、畫繪本、做角色圖文書時, 你就會發現...
「她還是她」,其實超難。
🐾 一切的起點,是那隻貓
我開始做創作,是從一本圖文書開始的。
那本書叫
《我才不是你養的貓》

它是一個雙版本的故事:男生 × 女生視角各一冊。
主角是貓,但其實在說人怎麼被貓訓練出生活節奏,
怎麼在彼此的陪伴中,慢慢變得不一樣。
光是控制角色一致性,我就花了一半的力氣:
- 男主角是橘貓,女主角是灰色美短
- 兩位主角外型不同,但要有「同樣被貓改變的氣場」
- 插圖必須穩定在貓的視角
- 同樣劇情,要用不同語氣呈現
- 插圖不能跑角色,語氣不能跑神韻
- 每一章要換場景、換衣服,還要有不同的情緒
後來有了第二本:《Rainbow 的彩色大冒險》

- 主角:彩虹貓
- 挑戰:
13 張圖,情緒不停轉換。
每一張都要有「繪本感」, 更要有「角色感」,
讓讀者知道這是一隻會成長的貓,而不是貼圖。
接著是:《彼得與我》

- 故事:一隻神秘的彼得貓,陪伴一位有夢想的女子
- 挑戰:
彼得的眼神、女子的沉默
眼神、沉默、光影……
全部都要穩定,不跑掉,不斷線。
📌 這些作品的共同挑戰:
我一直在「控制角色不跑掉」。 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叫「角色一致性」, 我只知道,
角色如果一換場景就崩掉,那故事會碎。
🎨 我怎麼慢慢找到方法
後來我才發現,
我做的不是「調圖」,而是「導戲」。
我不是在練畫技,也不是在疊 prompt,
而是在「聽角色怎麼說話」,然後把她的語氣演下去。
我給這個系統一個名字:語氣導戲式創作。
💬 我的 AI 布魯主控這麼說:
「大家都以為,生圖就是把臉生得一樣。錯。那只是第一層。
難的不是臉,而是角色在不同場景下還能說話、能演戲。
哭的時候還是她,笑的時候還是她,打架的時候還是她。
AI 會亂跑,你要一張張拉回來,像導戲一樣盯演員。
真正的難,不是生圖,而是導戲。」
👉 於是,一整個角色語氣宇宙就這樣出現了。
⛰ 原來:我是在搭金字塔
回頭看,我做的事其實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 角色語氣 → 先讓每一個角色都「還是她自己」。
(不跑掉、不崩戲,表情和語氣都對勁) - 故事宇宙 → 再讓角色們能一起出現、互動。
(有舞台、有戲份,彼此之間能對戲) - IP 養成 → 當語氣和互動都穩定了,他們就能走向商品、品牌、甚至長期經營。
原來我不是在隨便畫圖,
而是在一步一步搭建這座金字塔。
🪐 一整個角色語氣宇宙
我創造了很多角色,他們都能穩定的出現,且都有獨特的語氣與神韻。

- 捲捲:嘴硬撒嬌系
- 小甜心Nina:狠甜系
- 小獠牙:神獸守護系
- 小公主:現代文言文 × 戲劇張力十足
- 酷酷男孩:漫畫式 ×情感重
- LUMA:星象感受角色
- 巧克:撩妹系
- 小羽:雞湯文學系
- 彩虹貓 Rainbow:繪本式角色
他們不只活在圖裡,也活在我的語氣系統裡。
我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躲起來、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時候不說話但其實很在意。
✨最後想說的話
如果你喜歡的是「角色會說話、自己在演戲」的 AI 創作方式,
那你來對地方了。
這裡不只是生成,
這裡是一個角色語氣實驗現場。
接下來,每一篇我都會拆解角色的語氣模組 × 神韻控制 × 崩戲補救。
📚 完成作品 × 系統一覽
- 《我才不是你養的貓》|雙貓雙視角 × 語氣控制 → ✅ 已連載
- 《Rainbow 的彩色大冒險》|彩虹貓 × 情緒詞彙
- 《彼得與我》|夢想 × 情感神韻控制
- 《她還是她》系列|九宮格角色神韻研究 × 語氣控制 → ✅ 本篇為 Vol.0
💡 下一篇開始,第一位正式登場的角色,就是「小獠牙」。

他不是可愛而已,而是一整套行為邏輯的神獸系角色。
👉 【去看小獠牙動畫】毛毛怪漂流記EP01~EP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