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夏季,2025年5月-7月
對象:4位國小2、3年級學生
專案題目(驅動問題):我們要怎麼讓人們更容易在賣場準備避難包物資?
專案概述:學生從「到賣場購買避難包」這個體驗出發,瞭解避難包裡需要的物資。透過同理心地圖,學生聚焦消費者在賣場裡購買避難包物資時會遇到的困難。接著,學生製作原型、到賣場找路人測試,將他們從受測者得來的回饋整理成一份提案給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製作一份提案
這次專案的起心動念,主要來自於自己的擔心。當戰爭或災難發生時,個人自學生和自學家庭有很大的可能得自行做好避難準備。而對國小生來說,要在十個禮拜內可以讓他們對大人的這些擔心有所準備的行動,或許就是準備避難物資了。
剛開學沒多久,我設計一個任務給小孩們:他們四個人要在一個小時內,在1500元預算下,在附近的家樂福買齊一人份的避難包。在分工好誰負責挑東西、誰負責紀錄、誰負責算錢之後,我們就在對國小生而言如巨木叢林般的商品架之間採購。
小孩們很自然地發現到,即便知道要買食物、飲用水、醫療用品,但要在林林總總的商品裡挑出適合的物件放入購物車,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挑戰,更何況還要符合預算、計算熱量。要買哪個品牌的巧克力?要買鮪魚罐頭還是玉米罐頭?麵包比較好還是營養口糧?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挑戰時的挫折轉換成對同伴的不耐跟指責,提醒我接下來的課程裡得跟他們聊聊和他人的互動與合作。

接下來幾個禮拜,小孩們依照之前購買避難物資的經驗,認為要在賣場購買避難包,消費者面對最大的困難會是「正確的知識與資訊」,包含要購買的項目以及數量。接著,他們製作了一張圖表,上面羅列了在「罐頭區」、「醫療用品區」、「水區」建議購買的數量,以及一個閃亮亮的金色箭頭,增加視覺上的醒目。
製作完原型後,我們再跑去家樂福找家樂福的員工和路人測試和訪問。有趣的是,我原本跟小孩們說,我們只要完成兩組路人的訪談就好,沒想到最後我們找了九組路人。因為在家樂福購物的民眾,有的婉拒小孩的訪談、有的聽不太懂小孩想要做什麼,以致於沒有回答到跟測試有關的問題。小孩們發現,「原來有人會拒絕訪談」、「原來自己講話小聲」、「原來會有人答不對題」。

透過友人的協助,小孩們有機會可以將他們發現問題、思考解方,還有測試原型的過程整理成一份提案給家樂福基金會。而小孩們也收穫了沒想過的回饋,例如從賣場的角度來看,會評估消費者對購買避難物資的意識,決定是否設置避難包專區。畢竟假如消費者意識不高,在專區裡的商品很有可能會放到過期。
人際互動
我發現在專案式學習裡,「老師-學生」的關係超出「派任務-執行任務」的關係,形成有點類似陪伴者的角色。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傾向當一位陪伴者,而不是發號施令者的緣故。
以這個學季來說,我花了幾乎超過一半的心力在處理同儕相處、人際互動。這跟我對小孩這個階段的期待有關,我希望他們可以在過程中接觸許多和他人合作的機會,而這些跟他人互動的經驗都是可被拿來討論的素材,協助他們更理解人際互動的內涵、限制、波折。
小孩A習慣在分享想法的時候,連珠炮似地講出跟相關主題有關的人名、故事、科學發現,看起來有當一名說書Youtuber的潛力,不過對其他小孩來說,這是佔用了他們發言的時間。每次小孩A喚起其他小孩不滿的心情時,其他小孩總是以「A又在講知識了!」來表達他們的無奈和生氣。這是一個契機,讓我可以引導小孩A發現,自己的行為如何作用在其他人身上,以及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在團體給他的評價。
在團體裡,小孩B極少成為同儕衝突的當事人,而他自身的性格也不易惹麻煩上身,這使得他有相當多的機會可以當一個旁觀者,看見某些事件的起因和脈絡。因為這樣,他的報導(某些情況下是證詞)對大人跟小孩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我運用這一項特質,讓他在某次合作擔任「觀察員」,在下課前跟大家分享他對剛剛合作過程的觀察。

小孩B分享了三件事:「前面很順利,但後面不太順利」、「到後面都是小孩C一個人在做」、「到最後是分三組在做」。聽完小孩B的報導後,小孩C築起了防衛,開始為自己辯護。我不想讓這段對話變成「誰比較對、誰比較錯」,而是讓他們可以思考一些沒想過的問題。而我發現,小孩B的分享剛好是一個重視「過程」而不是「內容」的觀察。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曾提醒,團體裡人際互動的過程是個案社交生活的縮影。協助個案覺察自己如何與此時此刻的他人互動,可以引發個案思考在社交生活的其他面向,自己是不是也以這樣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我一邊在心裡感謝亞隆給我的禮物,一邊向小孩們拋出一個疑問:「大家的相處是怎麼從一開始願意互相聽彼此的意見,到後來演變成小孩C覺得其他人很煩,而其他人覺得小孩C開始想當老大呢?這中間怎麼演變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