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看書名《棺材告白者》會有些疑惑,到底是誰對誰的告白呢?都已經到走了棺材這一步,告白還有意義嗎?接著看到標題下方的一行字:有些遺願不會默默進墳墓。啊,那大概就是有人在為逝者發生吧?帶著半是疑惑半是好奇的心,我翻開了書頁。
這本書的外殼,的確是那些「死後才敢說出口的祕密」──有人臨終前想出櫃,有人想向家人道歉,有人只想誠實地交代自己的另一面。讀起來有時荒謬、有時心酸,但真正讓人一直想往下讀的,是作者 比爾.埃德加 自己的人生。
作者的故事,是最動人的告白 比爾從小在破碎的家庭長大,經歷過暴力、被侵犯,年少時混跡街頭。他的人生很可能就往最糟的方向墮落,但他沒有被仇恨和傷痛吞沒,反而努力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 也許,比爾之所以能接住這些瀕死者最後的心聲,是因為他自己也曾經在黑暗裡掙扎。他沒有站在道德高位審判,而是以一個「懂得秘密有多沉重」的人,陪伴他們完成最後的願望。 某種程度上,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療癒自己。讀著讀著,我突然覺得,他的人生才是最動人的「告白」。
誠實與勇氣:我們能不能在還活著的時候做到? 闔上書,我腦中揮之不去的一個問題是: 有些事,人是不是真要等到死後,才敢誠實? 如果因為害怕,而不敢說出愛、不敢承認錯誤、不敢坦率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那麽結果就是,把悔恨和秘密一路背到了墳墓。 比爾的工作提醒我們:誠實與勇氣並不是只屬於死亡時刻的戲劇性舉動,而是我們此刻就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什麼話,你知道自己終有一天必須說出口──那為什麼不是現在呢?
活著的時候,說出來 《棺材告白者》對我來說,並不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誠實的故事。 誠實並不是高調的勇敢,只是單純地選擇不再拖延。說出愛的時候,不要等到來不及;承認錯誤的時候,也不要寄望有人幫我們在葬禮上說。
有些話,我們現在就可以說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