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風靜靜坐在書桌前,手機橫放在面前,亮著的螢幕上,是一頁頁小語在某個線上文學平台上的舊文。 這不是他第一次看這些作品了,但今晚,他以一種全新的角度讀著——不是讀者的角度,也不是夢中人的角度,而是,一個渴望真正走近她現實世界的男人的角度。 他指尖輕滑,眼神逐行掠過。她的筆觸銳利、情緒克制,句與句之間藏著她的審慎與壓抑,也藏著她不願輕易顯露的自信與野心。
她總說自己不擅長表達、在人前常常退縮,但在文字裡,她從不逃避,從不隱藏,反而堅定得讓人心悸。 周辰風看得出來,她寫的不是虛構,而是變形後的自己——將她的想像與真實,拆分重組,藏在角色裡、情節裡、每一個關鍵句點裡。那些被誤解的角色、被困住的靈魂,說到底,全都是她的一部分。 他忽然意識到,小語不是沒有說出口的能力,而是說出口的方式不一樣。她不是用聲音說,而是用文字。不是在現實裡直視你,而是在虛構裡暴露她的靈魂。 周辰風心頭一震。
他開始明白,若要真正走近她,不能只從他的世界呼喚她過來——他也該走進她的世界,進入她的語言與夢構築的疆界,從她自信最強烈、靈魂最敞開的地方開始靠近她。 「那就從這裡開始吧。」他喃喃。 他創了一個全新的帳號,取了一個她不會懷疑、卻能讓她記住的名字——一個不會與夢境重疊的名字,一個專屬於現實的新身份。 他開始一篇篇地重讀她的文章,不只是瀏覽,而是認真評論。
他不直接誇讚她的情節,也不流於空泛地說「寫得真好」,而是用她最熟悉的語言,深入分析人物的行為動機、語言節奏、內在衝突;他寫長長的回覆,甚至會提出反向觀點,要求角色更真實、情感更強烈。
他知道,小語不是渴望被奉承的創作者,她渴望的是被理解——被真正讀懂。 ——「女主在夢裡的每一個舉動,都富含著深意。她以為自己正掌控著夢境,其實她下意識在用這些細微的舉動,試探著那個男人是否能真正理解她的全部——她內心真正的渴望,不言而喻。」 ——「這章通篇看下來,女主似乎把對依戀的渴望藏得很深:即使她靠在那個男人懷裡,卻仍不敢相信能被完整接受。這種深層的不安全感,透過細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她的夢境不只是幻想,更像是與自己和解的練習。不知道她過去經歷過什麼,傷痕累累的樣子令人心疼。」 ——「我以為,女主在夢境場景裡創造出的氛圍,其實是她對過去失敗經驗重來一次的完美演繹。她在夢裡大膽自由地靠近對方,是在彌補現實的巨大隔閡;她全心投入交付信任,是她知道夢中沒有被傷害的可能。每一個環節都在對這種衝突發聲、對過去創傷的進行治療。」 ——「個人覺得,作者對光影、氣味、聲音的敏感描寫,明顯比一般人更加觀察深入。那些文字裡的細膩感受,讓人無法忽略她內心的柔軟與堅毅並存——作者有一種他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療癒力量,在文字裡完整地呈現。」 ——「女主角在夢裡建立的情感節奏,像是在規劃一場不會失敗的戀愛試驗:她把自己所有情感向對方完全坦誠揭露,絲毫不怕失控;卻又把所有現實線索向對方隔離,害怕打破平衡。這種微妙而矛盾的心理張力,讓她的夢比現實更真實,也讓人讀到心底深處那份不被理解卻極其渴望理解的孤寂。」 每一則評論,他都寫得誠懇又銳利。
他故意把她的用心挖出來、放到光下討論,他知道這可能讓她害羞,但也會讓她知道:她的文字不是孤單的,她被看見了。 周辰風不再只是在夢中擁抱她,而是在現實裡,給予她創作者最渴望得到的支持——理解、共鳴與持續回應。 這不只是靠近的方式,更是信任的鋪陳。
他想讓她知道:她不需要改變成誰,也不需要迎合誰的節奏,只要是她本身,就已經足夠珍貴。而他,也願意用另一種方式,為她築一個他們之間的「現實連結」。 他知道,這條路不會很快有結果,小語總是小心翼翼,要跨出一步會反覆推敲、踟躕不前。
但他願意等,也願意從這些文字裡,一點一滴讓她感受到——有一個人,正在她最自在的世界裡,真實地、溫柔地靠近她。 而這一次,他不會只是夢裡出現的幻影。
他會站在她創作的背後,化作無聲的風,日夜不斷,推著她筆下的帆船,駛向她真正渴望的彼岸。
從頭開始閱讀:《界境之約》楔子:無聲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