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補追之前的動畫,發現許多影音平台很喜歡打出「動畫馬拉松」的宣傳標語,聽起來很誘人,彷彿能一次把某個系列從頭到尾看完。但當我點進去才發現,真相是平台往往只提供某一季全集,或是只有某幾集片段,其他重要的集數卻缺漏不全。
這樣的「避重就輕」手法,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成功吸引用戶點擊,但在確認內容後,用戶也會很快失望,轉而尋找能提供完整內容的其他平台。
為什麼會選擇避重就輕?
行銷與內容撰寫方會採取這種策略,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資源不足
平台可能沒有拿到完整版權,卻又希望在檔期中蹭一波熱度。 - 切腳選得不好
覺得只要抓一段「全集」就能包裝成完整體驗,但低估了用戶的期待。 - 跟風心態
看到「馬拉松」、「全集」的字眼是當下趨勢,就急著套用在自己平台的宣傳。
這些理由聽起來合理,但本質卻忽略了消費者體驗,也是品牌信任感受損的一大來源。
心理落差是怎麼發生的?
心理落差的關鍵,在於「承諾」與「交付」的差距。文章或影片標題中,「馬拉松」給人的想像是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完整體驗,實際的交付卻只提供某一季或某幾集。
當消費者感受到「被誤導」時,情緒會從期待轉為失望,從失望轉為不信任,長期下來更可能轉換到競爭對手的平台。
舉個生活中的相似案例:
- 百貨公司週年慶廣告寫著「全館五折」,但實際只有特定專櫃、特定商品符合條件,消費者到現場發現受限重重,便會覺得「被騙」。
- 餐廳宣稱吃到飽,結果主餐只有少數幾樣,其他多是冷盤小菜,這樣的經驗往往讓消費者「只去一次就夠了」。
如何改善?
若想避免這種「避重就輕」的狀況,其實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 誠實面對不足
消費者其實不怕不完整,怕的是被誤導。一些平台會註明「本平台僅提供第2–3季」,雖然聽起來沒那麼吸睛,但至少不會讓人失望離開。 - 選擇擅長的切角
與其用模糊誤導的標題,不如直接強調自己能提供的亮點來揚長避短。若沒有完整的版權,乾脆強調自己是「更新最快 (可以最快看到最新集數)」、「最完整 (幕後花絮、番外、特典都有收錄)」等等的平台,反而更能聚焦差異化。
好的行銷,不是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硬包裝成有,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優勢,並放大它。即使不足,也誠實面對,因為最終能留住消費者的,往往不是一次的華麗包裝,而是持續累積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