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對我來說是一個未曾想過去了解、接觸的領域,應該說自己一直對這個領域有著刻板印象:「因為沉迷遊戲,成績一落千丈」、「待業好幾年,整天在家打遊戲」,時常發生社會新聞的時候,免不了跟「沉迷遊戲」作為連結,受到媒體以及成長過程所接收的觀念影響,我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些以遊戲為職業的人,只是瘋狂地沉浸在遊戲裡,不務正業。
直到有天下午,百般聊賴地在YT的首頁瀏覽,剛好LCK常規賽正在直播,那天是T1對KT的比賽,原本只是出於好奇點進去看,看了比賽之後,才發現比想像中有趣得多,為了能夠更加了解比賽相關內容,我開始去認識各種遊戲裡的角色、賽制、各隊選手。從選手們的採訪中及經歷得知:一路走到今天,都是不容易的。
- 人外有人,只有更加努力
一般電競選手的職業生涯通常落在16~25歲之間,會先參加徵選,通過之後搬進俱樂部當練習生,會有固定的考核,並由教練決定是否有下場比賽的機會,會先在二軍累積比賽的經驗,如果表現出色就有機會升到一軍,然而,在一軍打得不好,仍可能隨時被下放到二軍。選手們除了比賽前會集中訓練外,休賽期間也會個人自主訓練,有些選手知道自己場上表現起伏大,會花上更長的個人休息時間在訓練,面對更年輕、能力更好的後輩競爭帶來的壓力,只有更加精進自己的能力。
- 我不會難過太久,因為我很快會再站起來
比賽總有輸贏,有時候開局占上風,也不見得會贏到最後,有時候一開始的bp(ban,pick)就已定勝負,中間可能一個小小的失誤,輸了團戰後龍又沒吃到,而因此面臨失敗的結局。季中賽的時候,印象深刻有個隊伍因為選手大輪換,還來不及適應就得上場比賽,一開始的表現都在谷底遊走,經過了一個月後,愈接近八強的時候,狀態開始突飛猛進,大家原本都還在擔心一次次傾盡全力卻還是失敗的結果,會不會打擊選手信心,看著他們一路從低潮爬上八強的比賽,我終於明白:輸了怎麼可能不難過,但下個比賽已經到來了啊。
- 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在比賽場上,大家都是傾盡全力、渴望勝利,也許在5v5的比賽中,一直被對手針對而使得角色無法發育,最後辛苦難熬以失敗收場,或許結束的當下,心情非常得糟糕,但對面的選手當中,也可能是曾經與自己一同比賽、一起拿獎盃的隊友,能遇到一起為同個目標而努力的夥伴,是很難得的。
選手的訪談內容當中,很常出現一個問題:「這一局會輸掉誰的問題最大?」不同的人,但回答卻是相同的—我們不會去想是誰的錯,這是整個團隊的問題,因為這是團隊比賽啊。一個團隊能夠變強,對內的穩定性、選手間的相處都是很重要的關鍵,這也帶給我新的認知。
從對遊戲相關的領域感到排斥,到現在積極鎖定每周的比賽。我覺得,比賽就如同人生一樣,有時好、有時壞,有時僥倖得到甜美的果實,有時盡力了也挽回不了殘局,不會一直在頂峰,卻也不可能一直待在低谷。情緒只是一時的,仍要持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