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 阻滯的新療法:傳導系統電療
CSPACE 試驗顯示,針對無心臟再同步治療適應症的 AV 阻滯患者,傳導系統電療 (Conduction-system pacing) 優於傳統右心室中隔電療。該療法能有效降低電療導致的心肌病變與心臟再同步治療升級的需求。
研究重點與成效- 優越性:CSPACE 試驗證實傳導系統電療作為第一線選擇具優勢,其複合式臨床結果事件率顯著較低,主要歸因於電療誘發的心肌病變和需升級為雙心室心臟再同步治療 (CRT) 的機率降低。
- 指南修訂:研究人員 Chee Loong (Dominic) Chow 認為,這項隨機對照試驗數據足以支持修訂現行治療指南,將傳導系統電療升級為更強的建議等級。
- 局限與待解:不過,有學者認為 CSPACE 僅為初步研究,需要更大規模、長期追蹤,並納入更多心臟衰竭等硬性終點數據,才能真正推動指南的全面修改。此外,傳導系統電療雖有較高導線修復率,但這些併發症都可處理。
試驗詳情
- 對象:針對 202 名平均年齡 77 歲、有 AV 阻滯電療適應症但無 CRT 適應症的患者。
- 方法:患者被隨機分配至傳導系統電療組或右心室中隔電療組。
- 結果:
- 複合終點:傳導系統電療組的複合臨床結果事件率(心肌病變、CRT 升級、心衰住院或死亡)顯著低於右心室中隔電療組(7.17 vs 20.69 事件/100人年;HR 0.35)。
- 個體終點:心肌病變發生率(HR 0.31)與 CRT 升級需求(HR 1.65e-9)在傳導系統電療組顯著降低。
- 導線修復:傳導系統電療組的導線修復率較高(7.9% vs 1.0%)。
展望與未來
- 儘管傳導系統電療在手術時間、X光暴露量上暫不具優勢,但經驗累積後可改善。
- 研究者計畫持續追蹤患者 5 年,以觀察導線長期耐久性,並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堅實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