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拋下?】歐美機器人狂奔,日本卻缺席——下一步該怎麼走?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還記得嗎?在二十年前,「人形機器人」幾乎是日本的代名詞。從 ASIMO 到 HRP,日本曾經是世界舞台上最閃亮的領跑者。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然而 2025 年的今天,局勢卻大不同。

今年 5 月末於英國倫敦舉辦的 Humanoids Summit,匯集了美國、中國、歐洲的企業、創業團隊、投資人與政府代表,展示了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實機。現場熱鬧非凡,370 名專業人士討論著量產、商業化與 AI 的應用。

而日本呢?

根據東京ロボティクス CEO 坂本義弘的描述:

「日本的存在感……幾乎是零。」


世界正在形成一個「人形機器人生態系」

在歐美與中國,分工已經非常清晰:

  • 美國 → 資金與市場
  • 中國 → 硬體製造
  • 東南亞 → 遠端操控與數據收集
  • 歐洲 → 安全規範與應用場景

這樣的跨國組合,快速推動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

像中國 Unitree 的 G1、RealMan Robotics 的摺毛巾機器人,已經在酒店、倉庫進入商業化應用,甚至出現人機共舞的娛樂場景。

對比之下,日本雖然還有十名代表參加,但沒有實際展示產品,也不在「合作地圖」上。換句話說——世界的拼圖正在完成,但日本缺席了。


日本為何落後?

坂本氏一針見血:

  • 日本沒有「積極推出能見度高的產品」
  • 英語障礙讓日本團隊難以快速融入國際市場
  • 保守與審慎文化,導致日本「等產品完美」才願意亮相,結果卻錯過了搶先卡位的時機

這讓人不禁回想,ASIMO 退役的新聞似乎也成為一個象徵:日本的榮光停留在過去,而世界卻已經跑在前方。


日本該如何突圍?

我的觀察是,日本並非沒有實力,而是缺乏「國際合作與速度感」。

也許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

  1. 借力國際供應鏈:硬體可以外購,專注在日本強項的控制技術、精密工程與可靠性。
  2. 文化價值輸出:日本對「安全、倫理、共生」的強調,可以成為差異化優勢。
  3. 積極參與國際論壇與標準制定:如果不在規則桌上,未來只能被動接受。

最後的思考

世界的「人形機器人黃金時代」似乎正在加速到來。

問題是——當我們在歐美、中國看到舞動、折毛巾、甚至能量產的人形機器人時,日本還在猶豫什麼?

👉 讀者們,你覺得日本應該 「專心深耕品質」,還是 「放手追趕速度」

留言聊聊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ch muse 智慧新知
21會員
288內容數
27歲的剛畢業碩士生,所以創立這個部落格分享科技最新趨勢,目前寫人型機器人、AI人工智慧、小型核能SMR。透過文字與照片,我希望與你們一同暢想智能時代的可能性,歡迎加入這場科技之旅!
Mech muse 智慧新知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日本號稱全球首家『全自動化酒店』的變なHotel,十年後卻因機器人鬧出太多烏龍,不得不大舉解雇機器人、重新迎回人類員工。這場科技與人性的拉鋸,告訴我們未來的服務業其實需要的不是『無人化』,而是『更有人情味的智慧化』
Thumbnail
2025/08/24
日本號稱全球首家『全自動化酒店』的變なHotel,十年後卻因機器人鬧出太多烏龍,不得不大舉解雇機器人、重新迎回人類員工。這場科技與人性的拉鋸,告訴我們未來的服務業其實需要的不是『無人化』,而是『更有人情味的智慧化』
Thumbnail
2025/08/16
當美中在「AI大腦」競賽中砸下巨資,日本卻選擇另一條路——用跨產業數據共享與深厚的機器人研發實力,打造專屬的「實體AI」生態系。AIRoA不造夢,它在一步步搭建讓機器人走進日常的高速公路。從醫療、物流到家庭照護,未來,你可能會在街角遇見它們——聰明、靈活,像夥伴一樣的AI機器人。
Thumbnail
2025/08/16
當美中在「AI大腦」競賽中砸下巨資,日本卻選擇另一條路——用跨產業數據共享與深厚的機器人研發實力,打造專屬的「實體AI」生態系。AIRoA不造夢,它在一步步搭建讓機器人走進日常的高速公路。從醫療、物流到家庭照護,未來,你可能會在街角遇見它們——聰明、靈活,像夥伴一樣的AI機器人。
Thumbnail
2025/08/13
當日本決定重返機器人舞台,它選擇的不是可愛的展演偶像,而是一位能在災後瓦礫中舉起百公斤、拯救生命的「救援巨人」。四家日企與名校攜手,誓言用全日本製的技術打造世界首款專為搜救而生的人形機器人,目標直指 2029 年量產——這是一場技術競賽,也是日本的信心之戰。
Thumbnail
2025/08/13
當日本決定重返機器人舞台,它選擇的不是可愛的展演偶像,而是一位能在災後瓦礫中舉起百公斤、拯救生命的「救援巨人」。四家日企與名校攜手,誓言用全日本製的技術打造世界首款專為搜救而生的人形機器人,目標直指 2029 年量產——這是一場技術競賽,也是日本的信心之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消費、企業端等生活面向,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也備受關注,究竟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何時普及?被台灣網友稱為全民老爸的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分享,人形機器人將像今天的汽車一樣普及,可能在 100 年後成為產量最大的機械系統。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消費、企業端等生活面向,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也備受關注,究竟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何時普及?被台灣網友稱為全民老爸的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分享,人形機器人將像今天的汽車一樣普及,可能在 100 年後成為產量最大的機械系統。
Thumbnail
即將舉辦的2024 COMPUTEX Forum將聚集全球科技領袖,共同探討生成式 AI 的未來發展,也代表臺灣在全球 AI 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也特別介紹了GeniAuto_X應用在企業內部(業務及行銷部門)和外部客服的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有助於臺灣企業與生成式AI的接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Thumbnail
即將舉辦的2024 COMPUTEX Forum將聚集全球科技領袖,共同探討生成式 AI 的未來發展,也代表臺灣在全球 AI 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也特別介紹了GeniAuto_X應用在企業內部(業務及行銷部門)和外部客服的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有助於臺灣企業與生成式AI的接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 AI機器人也能懂果實成熟度!5G遠端遙控成農村缺工解方 | 遠見雜誌 - 全球最大半導體展會上海閉幕 擺脫美國控制成焦點|工商時報 - 減少依賴中台技術!美國考慮和墨西哥合作開發半導體供應鏈|科技新報 - 中國政府機構禁用 Intel 和 AMD 台廠受惠、受害有限|經濟日報
Thumbnail
- AI機器人也能懂果實成熟度!5G遠端遙控成農村缺工解方 | 遠見雜誌 - 全球最大半導體展會上海閉幕 擺脫美國控制成焦點|工商時報 - 減少依賴中台技術!美國考慮和墨西哥合作開發半導體供應鏈|科技新報 - 中國政府機構禁用 Intel 和 AMD 台廠受惠、受害有限|經濟日報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