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在二十年前,「人形機器人」幾乎是日本的代名詞。從 ASIMO 到 HRP,日本曾經是世界舞台上最閃亮的領跑者。

網路圖片
然而 2025 年的今天,局勢卻大不同。
今年 5 月末於英國倫敦舉辦的 Humanoids Summit,匯集了美國、中國、歐洲的企業、創業團隊、投資人與政府代表,展示了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實機。現場熱鬧非凡,370 名專業人士討論著量產、商業化與 AI 的應用。而日本呢?
根據東京ロボティクス CEO 坂本義弘的描述:
「日本的存在感……幾乎是零。」
世界正在形成一個「人形機器人生態系」
在歐美與中國,分工已經非常清晰:
- 美國 → 資金與市場
- 中國 → 硬體製造
- 東南亞 → 遠端操控與數據收集
- 歐洲 → 安全規範與應用場景
這樣的跨國組合,快速推動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
像中國 Unitree 的 G1、RealMan Robotics 的摺毛巾機器人,已經在酒店、倉庫進入商業化應用,甚至出現人機共舞的娛樂場景。
對比之下,日本雖然還有十名代表參加,但沒有實際展示產品,也不在「合作地圖」上。換句話說——世界的拼圖正在完成,但日本缺席了。
日本為何落後?
坂本氏一針見血:
- 日本沒有「積極推出能見度高的產品」
- 英語障礙讓日本團隊難以快速融入國際市場
- 保守與審慎文化,導致日本「等產品完美」才願意亮相,結果卻錯過了搶先卡位的時機
這讓人不禁回想,ASIMO 退役的新聞似乎也成為一個象徵:日本的榮光停留在過去,而世界卻已經跑在前方。
日本該如何突圍?
我的觀察是,日本並非沒有實力,而是缺乏「國際合作與速度感」。
也許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
- 借力國際供應鏈:硬體可以外購,專注在日本強項的控制技術、精密工程與可靠性。
- 文化價值輸出:日本對「安全、倫理、共生」的強調,可以成為差異化優勢。
- 積極參與國際論壇與標準制定:如果不在規則桌上,未來只能被動接受。
最後的思考
世界的「人形機器人黃金時代」似乎正在加速到來。
問題是——當我們在歐美、中國看到舞動、折毛巾、甚至能量產的人形機器人時,日本還在猶豫什麼?
👉 讀者們,你覺得日本應該 「專心深耕品質」,還是 「放手追趕速度」?
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