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白色的小傢伙 ASIMO 嗎?
它曾是日本機器人夢想的代名詞,代表著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想像與自信。 只是,這段榮光停留在 2011 年的最後一代 ASIMO 之後,便漸漸褪色──美國與中國的科技公司接棒領先,日本似乎從舞台中央退了下來。
但現在,日本決定再度登場,而且這次,不是帶著優雅的步伐,而是帶著能搬開百公斤瓦礫的臂膀。
圖:Unsplash
四家聯手,目標是「全日本製」
2025 年 6 月下旬,村田製作所、早稻田大學、Tmsuk 株式會社以及Sre Holdings 聯合宣布,要造一台 全日本零件 的人形搜救機器人──從感測器到精密儀器,全都日本製。
它的規格就像一份「怪物履歷」:
- 高度 3 公尺
- 重量 300 公斤
- 時速 5 公里 行走
- 能舉起 100 公斤以上 的重物
Tmsuk 會長高本陽一直接喊話:「我們要造一台比人還強的機器人,能進入瓦礫堆,直接搬開障礙。」
為什麼非做不可?
日本面對三大現實: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天災頻繁。
地震、颱風、豪雨——每一次災害都在提醒,日本需要一種「不怕危險、不怕重量」的救援力量。 而這款機器人,不是為了博覽會上的掌聲,而是為了災區第一線的生死時刻。
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款人形機器人,是真正設計來取代人類執行搜救任務的。
如果成功,日本將成為第一個踏出這一步的國家。
追趕美中,重返舞台
早稻田大學在 1973 年造出世界第一台全尺寸雙足機器人 WABOT-1,曾經的技術地位無可撼動。
如今,面對美中在 AI 與機器人領域的瘋狂進展,日本想用這個計畫,重新奪回話語權。
時間表已經排好:
- 2026 年底:推出試作機
- 2029 年 3 月:量產版本登場
村田製作所的專案經理大庭知嗣在記者會上說得直接:「這是我們回到世界舞台的第一步。」
Mech Muse 觀點
這場計畫,表面上是硬體研發,骨子裡卻是一場國家級信心戰。
3 公尺高、能舉百公斤的「救援巨人」如果能落地,日本不只會有一款明星產品,更可能重新定義「人形機器人」的用途。
想像一下:
下一次地震或災害發生時,畫面不再是疲憊的救難隊員,而是一個高聳的鋼鐵身影,穿越煙塵與瓦礫,把被困的人安全帶出。 那一刻,日本的機器人故事,將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