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 AI 浪潮正全速前進,一家來自美國加州的年輕公司 FieldAI,在 2025 年 8 月正式寫下了新的一頁。他們宣布完成總額 4.05 億美元的募資,估值飆升至 20 億美元。這筆資金,不是用來做大家熟悉的聊天 AI,也不是單純的影像辨識,而是要打造一個能讓各式機器人共用的「通用大腦」。
這個消息不僅震撼矽谷,更在全球 AI 與機器人圈掀起了巨大回響。因為 FieldAI 的野心,直指人類數十年來的夢想——讓機器人真正「走出實驗室」,進入日常生活與產業現場。

FieldAI
一、矽谷的新星:從 9,100 萬到 4.05 億美元
FieldAI 成立於 加州爾灣(Irvine, California),短短兩年時間,便吸引了矽谷與全球重量級資本的青睞。- 在 2024 年底,他們以 4 億美元 pre-money 估值,募得 9,100 萬美元。
- 到了 2025 年 8 月,公司估值直接翻了五倍,募資總額突破 4.05 億美元。
這背後的投資名單同樣耀眼:
Bezos Expeditions(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NVentures(NVIDIA 資本)、Khosla Ventures、Temasek、Intel Capital、Canaan Partners、BHP Ventures 等等,甚至還有 Gates Frontier(比爾蓋茲的投資部門) 與 Samsung 的早期支持。
能夠同時獲得科技巨頭、傳統資本與產業基金的注資,代表市場一致看好 FieldAI 的未來。
二、Field Foundation Models:不是聊天,而是「具身智能」
許多 AI 公司喜歡把 語言模型(LLMs) 作為核心技術,但 FieldAI 的選擇完全不同。他們提出了 「Field Foundation Models」(FFMs),強調「physics-first(物理為先)」。
換句話說,他們的模型不是單純模擬對話,而是直接針對 物理世界的風險與複雜性 設計。這讓 FFMs 可以:
- 硬體無關性:不論是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狗,甚至自駕車與工業機械臂,都能共用這個「大腦」。
- 無需 GPS 或預建地圖:能夠在陌生環境中即時感知與決策。
- 風險感知與安全性:可在建築工地、能源設施等「危險現場」安全運作。
- 邊緣運算:決策能在機器人本地即時執行,不必完全依賴雲端。
這意味著 FieldAI 不僅想解決單一任務,而是要打造一個能普遍應用的「通用型機器人大腦」。
三、應用場景:從工地到城市配送
根據官方資訊,FieldAI 的技術已經在全球多地測試與部署,涵蓋:
- 建築產業:工地檢測、搬運、結構檢修。
- 能源領域:電廠與油氣設施的檢查與維護。
- 製造業:工廠內部的物流與協作。
- 城市配送與檢查:處理交通與基礎設施的複雜環境。
FieldAI 把目標鎖定在「Dirty、Dull、Dangerous(髒、枯燥、危險)」的工作場域,正好補上人力短缺、風險過高的產業缺口。
四、全球布局與快速擴張
募資完成後,FieldAI 的擴張腳步更快了:
- 2024 年底,團隊規模只有 30 人。
- 到 2025 年 8 月,已增至 130 人。
- 預計年底前,還將再「翻倍」擴編。
資金用途將包括:
- 新產品開發 —— 將 FFM 推進到 locomotion(移動)與 manipulation(操作)領域。
- 全球市場擴展 —— 已在 日本、歐洲、美國 展開實際部署。
- 頂尖人才招募 —— 進一步壯大跨學科團隊。
從速度來看,FieldAI 已經不再只是「研發新創」,而是往 產業實際應用 邁進的一線玩家。
五、為何重要?與其他競爭者的比較
在「人形機器人」與「具身 AI」正夯的今天,FieldAI 的角色值得特別關注:
- 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 等公司更專注於硬體平台。
- OpenAI、Anthropic 則專注於大型語言模型。
而 FieldAI 選擇了一條 「軟硬體中立」的路線:專注在「大腦」本身,讓不同廠商的機器人都能接入,形成跨平台的共用生態。這就像 Android 系統之於手機產業,若成功,未來數百萬台機器人都可能搭載 FieldAI 的核心智慧。
六、Mech Muse 的觀點
FieldAI 的故事讓我聯想到十多年前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當時,硬體各有不同,但真正改變世界的,是一套能被大規模複製的作業系統與應用平台。
今天,FieldAI 正試圖成為機器人產業的「Android」,一旦成功,不只是一家公司受益,而是整個產業鏈被徹底重塑。
當我們想像未來十年,街頭的物流機器人、工地上的協作機械、甚至家中的人形助手,都可能共享同一個「AI 大腦」時,你是否也感受到一絲既興奮又不安的期待?
這就是 FieldAI 正在推動的未來。
📌 結語
FieldAI 以 4.05 億美元的驚人募資,為人類描繪了一個「具身智能」的宏大願景。它或許是工業自動化的新基準,也可能是人形機器人普及的起點。這場革命已經不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而我們,正站在這場浪潮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