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幻想的「機器人管家」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The Jetsons》(摩登家庭)裡那位總是穿著圍裙、帶著機械笑聲的家用機器人 Rosie,就是我們對「未來」最鮮明的想像。她能煮飯、能打掃、能陪伴,甚至能跟家人聊天,完全是 1960 年代美國大眾對 21 世紀生活的烏托邦式描繪。
六十多年後,我們確實擁有掃地機器人、語音助理、智慧家電,甚至會翻筋斗的人形機器人。但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一個「Rosie」嗎? 這正是《The Vergecast》在 2025 年 8 月的一集播客中提出的尖銳問題——“We could make Rosie the Robot, but should we?”
一、從理想到現實:人形機器人的執念
播客主持人 Jennifer Pattison Tuohy 與 iRobot 共同創辦人、現任 Familiar Machines CEO 的 Colin Angle 深入探討了這個話題。Angle 一語中的:「打造像 Rosie 那樣的機器人不是不可能,但真正的挑戰是──她真的有必要嗎?」
這句話點出家用機器人最大的矛盾:人類的需求,與人類的幻想,並不總是重疊。
- 幻想裡,我們想要一個萬能的「電子管家」,能解決家中大小事。
- 現實中,我們更需要一台能確實掃乾淨地板的 Roomba,或是一個能整合燈光、空調的智慧中樞。
Rosie 式的「萬能人形」雖然充滿魅力,但從技術、成本到安全性,都還有極大鴻溝。
二、智慧家庭的另一條路:專用化與整合
另一位來賓、曾任 Apple/Nest 工程師的 Grant Erickson,則從智慧家庭的角度切入。他回顧了 Thread 協議 的誕生與演化,並解釋它如何最終走向 Matter 標準——一個跨品牌、跨平台的整合框架。
這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不是單一超人機器人,而是讓所有家電、機器「會說同一種語言」。
與其等待一台昂貴的人形 Rosie 來替我們關燈、開洗衣機,不如讓現有的智慧燈泡、洗衣機、溫控器彼此協作,並且在隱私與數據管理上更透明。這種務實的「整合式智慧家庭」或許才是消費者真正受益的方向。
三、Rosie 的文化符號與心理投射
但為什麼「Rosie」的想像仍然如此有吸引力?
原因在於 人形機器人承載了我們對「生活秩序」的渴望。
- 她像是家庭成員的一部分,可以陪伴與交流。
- 她也像是人類勞動的替代者,象徵「科技解放我們的雙手」。
Jennifer Pattison Tuohy 在她的文章《Maybe I don’t want a Rosie the Robot after all》中就直言:雖然她曾期待 Rosie,但當看到 Boston Dynamics 的 Atlas 以人形姿態跑跳翻滾時,心裡卻感到一絲不安。這種「太像人卻不完全是人」的存在,帶來了心理上的「恐怖谷」效應。
換句話說,Rosie 不只是機器人,她是我們把對「理想家庭生活」的幻想投射到鋼鐵軀殼上的結果。
四、家用機器人的未來藍圖
那麼,未來的家用機器人應該走向何方?從這次播客與相關討論中,可以歸納出三個方向:
- 功能專精化: 比如掃地、做飯、遞送物品,做好一件事比樣樣通卻不精更有價值。
- 平台整合化: 透過 Matter 等協議,讓不同設備能協同運作,而非依賴單一超級機器人。
- 人性化互動: 雖然不必完全「人形化」,但機器人若能以自然語言、情感設計與人互動,將更容易被家庭接受。
結語:Rosie 是夢想,還是迷思?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個 Rosie 嗎?
答案或許是:我們需要她的精神,但不一定需要她的形體。
Rosie 代表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但在現實裡,更值得追求的是一個協作順暢、可靠安全的智慧家庭系統,而非一個昂貴又笨重的「萬能機器人」。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如何讓科技真正解決生活痛點」而非「重現卡通裡的幻想」,我們才可能迎來真正貼近人心的機器人時代。
💡 Mech Muse 小結:
這篇文章讓你看到的不只是 The Verge 播客的一場對話,而是一個跨越六十年的反思:從 Jetsons 的動畫幻想,到 iRobot、Matter、智慧家庭的現實藍圖,我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