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集podcast不錯聽,分析幾個運動品牌的興衰,包含Lululemon、Under Armour,再講到幾個新的品牌崛起。

之前比較多分析都是圍繞在NIKE為什麼衰敗,個人覺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鞋就是要試穿"。NIKE對自己太有自信,很多老通路夥伴都取消合作,以為自己在網路上賣就可以了,但其實很多人買鞋一定要到鞋店試穿,當你跟鞋店不好了,鞋店只好改推有潛力的對手。
這集podcast分析了更多品牌的故事,個人有幾個總結:
第一是當資源有限,要勇敢首選有價值且門檻高的產品切入(老黃也一直重複這點,別人都在做的就別做了,做出來毛利率也不會好)。這個行業,鞋子就是比衣服有價值,鞋子要做的好比較難,鞋子也比較快磨損。
第二是賽道分析很重要,全世界先進國家人口都有老化的趨勢,跑步就會比籃球好。
第三是品牌要能以小博大,專注在產品本身比行銷重要,所有崛起的新品牌都能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做出特色,消費者不再買單NIKE的虛無飄渺的高大上廣告。
第四是個人體會,上面三點都做好了,能在細分領域占一席之地,但到了天花板,所有人都逃不掉尋求擴展路線導致利潤率變差的命運,個人是認為要從原本的中高端客群去新增產品,而非原產品改做中低端,中低端薄利多銷,很容易管理不好就賠錢。如果發現沒法新增產品,那以巴菲特的做法,就是"不要硬做",當幾個拓展嘗試都失敗,那就發股息或現金減資,請將資金退還給股東,即便是他最愛的喜詩糖果,也是如此,沒有眷戀想要發揚光大的情感,一切數據說話。
雖然說實務情況很難,管理層不太願意,因為獎金都是跟規模掛勾,所以董事會就要很聰明的訂定獎金規則不是跟規模掛勾,而是某種創造愈多自由現金流愈好的公式,來給獎金或股票選擇權。
2.
以為練肌肉就有很高的基礎代謝,可以亂吃也不會胖,這個傳說是錯的。
多一公斤的肌肉,一天多的基礎代謝只有多15卡。就算你認真重訓練兩年,可能多出3~5公斤肌肉量,代表一天只會多消耗50卡,根本禁不起你亂吃(基本上大吃一餐都是千卡起跳)
而是肌肉多的人,在運動時(無論是有氧還是重訓),都會多消耗熱量。肌肉男運動時會比普通人多燒幾百卡。
所以想要多吃一點,除了要養肌肉,還要「帶著這些肌肉」運動,不要幻想有肌肉就能躺在沙發上亂吃。
3.
近期為了清書櫃,把書重看再送人,三個月有消化掉百本以上,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技巧。

首先,書不是看愈多愈好,看了能真正用上才重要。
所以選書的時候,選"最能解決你當下的問題"的題目,你看起來一定最有勁、最有效率。
你要相信你現在人生面對的"任何一個"問題,早就有人遇到了,而且早就有個專家已經鑽研多年,而且把他的心得寫成書了。所以你的工作就是把這幾本書找出來,認真觀察他是怎麼做的,要如何用到你自己身上。
因此,跳讀很重要,抓重點看。由於目的性強烈,所以你能馬上感覺到一本書中,哪些章節對你才有用(在閱讀時要反覆問自己是想從該書得到什麼答案,我在看目錄後,就會浮出1~3個我最想問這本書的問題)。你會發現通常一本書前面三分之一都在鋪陳,還沒帶到重點,或許還有三分之一是講跟你無關的例子或流水帳,真正對你有用的不到三分之一。所以所謂閱讀速度很快,並不是真的逐字讀,而是超過三分之二對你沒幫助的篇幅都被你略過了。
重點來了,當你發現那些少量對你有用的重點時,要認真看、認真思考,把你消化過的感想,寫在筆記軟體裡。(我目前用Heptabase)

可以把同一個主題都記在一個卡片裡,例如同樣都是講冥想禪修的書,都補充在同一張卡片,這樣複習起來不僅方便,未來又看到一樣的主題,只要持續補充即可,還能跟以前學過的重點融會貫通。
如果該主題比較大,就用Heptabase裡面的樹狀圖功能,就可以把多張卡片連成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樹狀圖。
最後再強調,書看了要用,才對得起看書的時間,才不會淪於只是緩解知識焦慮。當然有些道理違背你的個性,要一看再看類似主題但不同的新書,你才會每次改變一點點。但每次重新整理你自己的獨家筆記,不定期複習,那至少已經在修身養性的路上前進了。
——
想要每週定期看,可到我的首頁按"加入沙龍",之後原則上每週六早上有新文章(如果我沒太忙),自動寄到你email,覺得內容不錯,歡迎推薦給朋友,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