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街頭,烏龍麵店已不算稀奇,但能把讚岐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卻依舊難得。這次點了一碗「牛肉烏龍麵」,本以為只是例行性的暖胃選擇,卻在細節裡吃出了變化與矛盾。

湯頭依舊清澈,入口卻蘊藏著牛骨的溫潤與醇香。那股細緻的甘甜並不張揚,反而像是慢慢滲透,讓人忍不住多喝幾口。烏龍麵本身則延續了讚岐的特色,Q彈而帶勁,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筋性的回彈。
不過,價格悄悄往上調整,細節上的改變也讓老客人有些惆悵。過去蔥花能隨意取用,堆得滿滿一層,讓整碗麵生氣盎然;如今卻收起來,問你要不要加,說要,還只加一點點,難免心裡有些落差。後來問要不要加蛋,我果斷點頭。所幸,味道仍可自我調和。我加了一點蒜泥,湯底立刻活絡起來,辛香提升了牛肉的甜味。再撒上酥脆的麵衣,吸附湯汁後,原本的清爽化為更厚實的層次。最後索性再點了炸白魚與炸雞。白魚外酥內軟,咬開時帶著海的鮮味;炸雞則金黃多汁,和烏龍麵的清湯相互呼應,帶來強烈的滿足感。

原本一碗簡單的牛肉烏龍麵,從最初的些許失落,到後來因加料而層層疊加的驚喜,這過程像極了飲食中的日常哲學——我們總希望完美,但有時候,轉個念頭,懂得增添與調整,就能在缺憾裡找到另一種圓滿。這餐吃的滿足。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