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大姊有一個podcast節目叫「異地生活採集」,這開啟了我們定時大量地交換分享彼此想法與行動的契機。在抵達京都市約兩個月左右,我說:「最近在想説,回台灣之後想試著把兩個喜歡的事結合在一起,料理&表演。不知道做出來會長怎樣......」
「你不用等到回台灣啊,現在不就可以開始了嗎?」大姊說。
這句話成了我的推力,我決定在離開日本之前做一個實驗性表演作品。
我開始構想、提案、且命運還讓我遇到同為戲劇系出身的咖啡廳店主,勇敢地訊息對方說:「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可不可以跟你聊聊看。」

鼓起勇氣傳送訊息!

最初在腦中浮現的點子
時程參考:
- 3/19提案討論
- 3/31完成劇本初稿編寫
- 4/1第一次排練後進行各自劇本消化
- 演出前總計7次排練。
- 5/30、5/31表演
過程中當然會覺得,「哇靠,我也太愛搞事了吧,好累喔......」
隨之而來的是:「好快樂。」
跟日本人一起創作的紀錄:
- 當時我只跟あやねさん說我在肢體的片段,想要有從現場廚房裡創造出來的聲音,不想要另外做音樂音效。想法的起點:來自於我喜歡聽廚房裡的聲響。接著我就全權交給對方,透過排練我們逐漸定下來。
- 劇場的經驗使我們的默契超越語言,あやねさん跟我會一起感受空間,對燈光變化的技術點,在前幾次排練很迅速地就完成了。
當我突然忘記或沒有去細修自己可以做到「身體狀態」切換的時候,あやねさん會提醒我,即便我沒能聽懂字字句句,但她的身體語氣及我們一起想像作品的樣子,讓我瞬間聽懂他想傳達給我的意涵。
Q:有想過這件事情會發生嗎?是計劃好的嗎?
回台灣之後常常被問這一題。
A:「完全計劃之外」
老實說,離開前的我,處於對表演這件事情開始產生痛苦的心情,對創作感到迷惘,於是帶著「我就來看看,離開表演一年會怎麼樣(會不會死掉)?」的心情出去。結果,帶了一個作品回來,算也沒算到這一步。
如果要很後話的去推敲分析,也不無道理且有跡可循。因為我的內在動機還是想創作的,只是因為腦袋很混亂,心情很迷惘,所以選擇這個方式讓自己得以重新整理並再次站穩腳步。所以即便在農業工作時,還是情不自禁地用創作的腦袋、表演的視角,在觀察這個世界。
這段歷程讓我得到的是,那些平常的觀察與累積會成為能量,當機會來臨時就會派上用場。透過機會,將其整合做試驗,才知道下一次怎麼修正,接下來又想再做哪些輸入、再做哪些嘗試。
這次的作品實驗,似乎再接近一些心中想要創作的方向。
重新體會到那份「好玩」。辛苦歸辛苦但我甘之如飴。
如果下次我又感到痛苦,我會勇敢地跟自己說,先這樣,離開一下啊,反正也不會死掉。
結果後來跟姊姊聊到最近在忙什麼的時候,她笑著說:
「我當時候的意思是可以開始規劃、構思,不是說要你在日本就做作品的意思餒」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留言給我或幫我按個愛心,或是想看更多,歡迎追蹤Instagram 食・物・語eatastory_tw *如果有興趣想要看完整表演影片的話歡迎私訊!
延伸收聽:EP50 結束不是結束:在日本最後一個月的實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