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面試經驗發生在京都,當時的我在前往京都之前已經在線上面試確定要到一家中餐館工作。到班之後,做個幾天,有台灣同事的存在,讓我很安心地快速學完一切,但還是希望在日文環境工作的我,可說是展開了一段騎驢找馬的旅程。
當時的我想著,都是餐飲業的話,我何不找看看咖啡廳類有沒有職缺呢?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花了不少時間找了著又找,連坐在馬桶上也在找,總算皇天不付苦心人,讓我找到一家新開幕的甜點咖啡廳的職缺,心想:「如果能在咖啡廳工作,還能做甜點,又能練日文,豈不是我的完美工作嗎?」

面試通知
帶著這份期待,調整準備了一份新的履歷,將之前投遞農業工作的履歷改成著重在甜點開發經驗及自己的語言及相關優勢上,順利進到實體面試,但如同標題所言最後我並沒有被錄取。
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面試時被確認了兩次:「6/5一定要回台灣對嗎?」搭配一個微妙的小表情。順利被雇用的美好幻想只是一廂情願,又或著說並沒有太多面試求職經驗的我,現在回頭看,其實理性分析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我肯定是不會通過面試的。
怎麼說呢?
失敗可預期的點:
- 簽證時間:當時的我簽證是打工度假簽而且剩下五個月不到,如果對方雇用我,培訓我上手,我就要回台灣了,換位思考,如果是台灣要雇用一個咖啡廳員工,會想要雇用一個做不到半年勢必會離開的人嗎?我想答案是:不會
- 尚未有咖啡廳經驗:雖說是一家甜點咖啡廳,即便我有少少的做甜點經驗,但畢竟還是家咖啡廳,加上我又是個外國人,要教會我煮咖啡也許在他們的評估裡,更花費心力。
- 我想獲得的>我能提供的:想要全日文環境、學習咖啡、上班做甜點(興趣),卻忘了衡量「我所能提供給店家的技能」真的有大於「我想獲得技能或環境」嗎?顯然是沒有。對方是一家剛開幕的咖啡廳,客源還沒穩定的情況下,培訓一個新員工,當然會希望能做越久越好,降低培訓成本。若是招來一個半年內就要回國的人,還不保證可以換到簽證再回來,甚至溝通起來肯定比較有成本,如果我是店家,這絕對不是個明智之舉。
覺得做了對的選擇:
- 於情於理,也要給自己留後路:
當時我並沒有先跟中餐廳提離職,因為也沒能保證自己會通過面試,所以就是默默進行爭取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張揚地讓同事知道,避免節外生枝。當時會糾結偷偷去面試會不會很不負責任,但後來想想,如果我有遵守一個月以前提離職,其實就不會不負責任。所以我有遵守這個原則去評估,如果真的上了咖啡廳的工作,那我到時候也是會兩邊都做,讓銜接的一個月順利結束。 - 鼓起勇氣投遞了這份履歷:
花了時間整理履歷,換來的是失敗收場,為什麼還是會覺得自己最對了選擇呢?
因為我突破了一道關卡,和日本人面對面實體全日文面試。這大概是我在出發前完全沒想到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想當初,我在跟農業仲介在面試的時候,還偷偷在視訊鏡頭外放日文小抄,而且有一些太長的句子,對方還用英文再說一次給我聽。況且,沒能附上任何日文檢定證明,對方還願意跟我面試,我已經覺得很開心了。 - 如何應對不同職業寫出自己的特點:「我」沒有變,但在因應對象的不同,要讓對方知道的「我的特質」將會有所不同。之前我欠缺這樣的機會練習,總以為要讓對方認識我的全部,而導致剛開始寫履歷不知道怎麼著手,甚至是看了不知道重點要放在哪裡。透過這次投遞咖啡廳的練習,我學會了該怎麼從對方開出的職缺、拋出的問題、語句中透露的訊息,去判斷我該怎麼回應。例如:「農業工作:我可以接受反覆的工作並舉例。」「餐廳工作:我善於觀察客人有什麼需求並舉例。」
如果想要參考看看我當時農業工作及餐飲業工作的履歷比較,可以參考:
日本打工度假(ワーホリ)求職履歷撰寫心法:從零開始的白紙到吸睛履歷
透過這次失敗,釐清自己真正想嘗試的事,並且去找其他機會:
努力準備卻收到拒絕的信函時,還是有失望。但調適心情的時間也挺快的,透過跟姊姊聊一聊加進一些理性分析之後,覺得這個結果是必然的、合情合理的,並不是我不夠好,而是在諸多考量下產生的結果。
- 理性退一步分析:當時我想要的並不是「咖啡廳工作」,而是一份既可以提供我薪水、又可以和日本人對話,還要是我想嘗試做的一份工作。內心OS:真的太貪心了。一個既要又要且要。
- 當下的後續判斷:剩下繼續找工作面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達成以上目的機率可說是極低,且耗費時間。因此轉念一想,現在的工作可以提供我穩定的薪水,而且也做得上手之後,其實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在「找工作」上面,也可以下班之後去拓展自己想做的事,這也是一法。
- 聚焦關於我當時最想做的嘗試:「我做的料理能不能符合市場需求?」、「用日文溝通交流」
因此我下班的時間,轉而去找尋願意借我做快閃店的咖啡廳,這邊就不詳述過程,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一篇:日本打工度假(ワーホリ)・新嘗試-京都初次出店
這個選擇滿足了我當時想換工作真正的核心目的:
1.「用日文溝通交流」=「和店家洽談」
2.「想嘗試做的事」=「讓自己的料理接受市場的考驗」
失敗了,會覺得浪費時間準備嗎?
其實不會,至少嘗試過了。這篇文章的誕生,不是想要說「早知道就不浪費時間投履歷了」,而是回看當時的我,是真的不想浪費一絲一毫在日本的時間,也因為這樣的慾望,讓我創立了「食・物・語 」。
這次經驗讓我學會,要看清楚自己所在的時空背景下的限制,釐清自己核心想做的事,去行動!
謝謝你看到這邊,如果喜歡我的整理,歡迎收藏、幫我愛個愛心,分享給你的朋友。
歡迎延伸收聽:EP48 在日本開店?!日本打工度假新風貌!
好奇出店之後回台的後續活動可以關注【食・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