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馬克凱文迪許的內在英雄旅程 」 文章是心理師粘晶菁對紀錄片 《Mark Cavendish: Never Enough》(永不停歇) 的觀影心得,並且結合榮格心理學中的 英雄旅程 與 內在英雄(The Inner Hero) 理論來解讀馬克·凱文迪許的人生轉折。
文章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1. 高峰期(鬥士階段)
- 馬克 26 歲時穿上彩虹衫,隔年在環法賽創下 20 場單站勝利,傲慢、火爆、極度嚴苛。
- 他把憤怒當作力量,對人冷酷無情。這代表了「鬥士」原型的影子面:攻擊、防衛、孤獨。
2. 低谷期(孤立與掙扎)
- 31 歲骨折後陷入五年黑暗期。即便復出,身體數據與比賽表現不佳,憂鬱症發作,甚至被醫師建議住院。
- 他拒絕心理師、封閉自己,靠過度節食尋找控制感。這是鬥士的「硬心腸」模式,卻同時傷害了自己。
3. 轉折點(承認脆弱)
- 在心理師與家人的陪伴下,他逐漸吐露壓抑的痛苦:父母離異、用騎車逃避情緒、對勝利的執念。
- 他開始重新看見騎車的單純意義──「因為喜歡,而不是為了贏」。
4. 重生(柔軟與連結)
- 加入快步車隊,遇見真情流露的教練與家庭氛圍,重新體會愛與歸屬。
- 在 2021 年環法再次奪冠,甚至追平 34 場單站紀錄。比賽後他能流淚、擁抱妻兒,展現脆弱卻更強大。
5. 英雄旅程的意義
- 從「只會為勝利而戰」的鬥士 → 「能為自己、也能為家人而戰」的完整英雄。
- 他學會承認痛苦、表達脆弱,並從中找到真正的力量與連結。
- 正如文中所說:「英雄最終學習到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