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看《棋靈王》。這部動漫不僅是一個圍棋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心態與成長的教材。記得主角近藤光在面對職業考試時,第一次輸棋後陷入低潮,晚上因挫敗而久久無法振作。那種「第一次遇到真正失敗」的無力感,讓人感同身受。幸好,他身邊有佐為——一個如外掛般的存在,不僅像長者一樣陪他復盤棋局,也在心靈上扮演朋友的角色,與他對話、支持他。 這樣的設定讓筆者深受觸動。因為人生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有第一次的挫敗與不安。而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立即的勝利,而是能陪伴自己重新站起來的人——無論是朋友、老師、同事,或是一段能引導我們的經驗。
真心朋友與復盤的重要
回顧學生時代,交到真心朋友似乎比進入社會容易得多。學生間的交流較少涉及利益,更多的是單純的陪伴與分享。但當我們步入社會,友誼中開始摻雜生存與價值考量,選擇朋友時也不再單純,往往會思考「是否有幫助」「是否能互補」等條件。 然而,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人,我們都需要「能一起復盤的人」。復盤不只是檢討輸贏,更是一種幫助彼此重新看待問題的過程。很多時候,事情的成敗不完全取決於方法,而是在於「時機」。但判斷時機需要持續的自我訓練,也需要他人提醒與照鏡子。

新工作與居住地的選擇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當你找到一份新工作,但新公司距離現住處需要三十分鐘車程,途中紅綠燈繁多,還經常有砂石車經過,你會選擇搬家嗎? 在二十到三十五歲之間,筆者的答案通常是「不搬」。因為當時的解法就是所謂的「暴力解」:不管多遠、多麻煩,騎車或開車硬著頭皮應付就是了。年輕時的體力與時間,似乎可以支撐這樣的方式。 然而,三十五歲之後,隨著需要開始帶領團隊、承擔更多責任,筆者才意識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不能單靠蠻力。於是選擇搬遷居住地,讓自己在日常的通勤與生活中保有更多餘裕。因為領導者需要沉著冷靜,而不是每天因交通耗盡心力。找房子的兩種方式
在找房子這件事上,通常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網路搜尋。透過網站或社群媒體,找到合適的房源,約好時間看房,喜歡就簽約。這種方式快速有效,但資訊往往片面,缺乏細節。 第二種則是親自田野調查。這一次,筆者選擇了後者。親自走在街道上,看到張貼租屋訊息便逐一詢問。這樣的過程雖然耗時,但卻能更真實地了解當地的生活狀態,也會發現與網路資訊有所不同。 面對面詢問的過程,還能觀察房東或物業是否有完善的系統,是否能帶來安心感。遇到問題能否及時處理,出狀況時能否「找得到人」,這些都是網路上無法看出的細節。當然,這類房屋租金通常相對較高,但換來的是穩定與信任。這是一種心態的選擇:省錢,還是省心?
停車問題的比喻
這讓筆者想到停車的問題。當你有車時,你會選擇路邊停車,還是租一個停車場?兩者的差別,不僅在於花費,更在於心態。 路邊停車看似方便,但每天都得搶車位,還有可能遇到檢舉,收到「白單」。而白單也分成兩種:一種是警方當場開單;另一種則是違規被檢舉,事後寄到家裡。這些突發狀況,常常帶來額外的焦慮。 相較之下,停車場雖然花費較高,但卻能省去每天搶位、提心吊膽的麻煩。這就是一種生活策略的選擇:你要把精力花在哪裡?是在焦慮中消耗,還是在穩定中釋放? 筆者的結論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它。」不要被焦慮拖著走。因為很多時候,壓力並非真的來自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我們內心對未知的恐懼。
學生時代與職場的差異
在學校裡,筆者和許多學生一樣,常常選擇「悶著頭做」。這種方式在課堂作業中也許行得通,因為最終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完成。但進入社會後,這種單打獨鬥的方式,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 公司的資源有限,如果一個人悶著頭做事,沒有溝通或協調,可能導致資源大量流失,甚至讓團隊陷入困境。社會中的「高手賽局」不僅是個人努力的比拼,更是資源整合與心態調適的比拼。
領導者的表情管理
尤其當你成為領導者後,更需要展現沉著冷靜。這裡的「冷靜」並不是不動聲色,而是一種能讓團隊安心的力量。 所謂的「表情管理」非常重要。領導者不能讓自己看起來灰頭土臉、缺乏信心;語氣更要堅定,而不是飄忽不定。因為在團隊眼中,你的表現就是風向。如果你顯得不確定,那麼團隊也會隨之動搖。 高手的賽局,往往不在棋盤上,而在人心裡。能否維持平衡心態,往往決定了一場比賽的走向。
結語:接受它、放下它、解決它
回到《棋靈王》的啟發:近藤光的成長,不僅是棋力的提升,更是心態的成熟。他從一個因失敗而沮喪的少年,成長為能承擔責任的棋士。 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不斷面臨各種挑戰與選擇。搬家與否、停車方式、工作策略,甚至是面對人際關係的種種難題,其實都是不同的「棋局」。 筆者最終學到的心法很簡單:接受它、放下它、解決它。因為很多時候,壓力與焦慮並非無法克服,而是需要我們以更清晰的心態去面對。 高手的賽局,從來不是不犯錯,而是懂得在錯誤與困境中,找到平衡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