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日,即將迎來 「435 編織體驗活動」的開幕。這場活動歷經近兩個月的籌備,背後其實蘊含了許多討論與思考。最初的靈感來自一場公益講座——當時有書店老闆夥伴提出,是否能嘗試開辦一場實體課程。這個提議看似簡單,卻點燃了我們的想像:與其只是透過言語或投影片傳達理念,能不能設計一場「動手」的體驗,讓參與者在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到展覽的精神?於是,我與策展的夥伴展開了多次討論,最終決定將課程與「用手去看世界」展覽結合,設計一場以「編織」為主題的工作坊。
展覽與體驗的結合
「用手去看世界」是一個強調觸覺經驗的展覽,目的在於讓觀眾跳脫對「視覺」的依賴,重新思考身體感官的價值。觸覺是人最直接的感官之一,沒有語言與媒介的隔閡。視覺可能會受到距離、光線或螢幕的影響,但觸覺卻是真切的、難以被偽造的。在展覽策劃的初期,我們就希望將這樣的理念落實到教學現場,而編織正好是一個絕佳的媒介:它需要雙手的細膩操作,也能展現出創作者的專注與痕跡。
因此,我們選擇以「盲人編織」的方式切入,讓參與者在體驗中真實理解「失去視覺」後,手與心如何協作。這樣的設計,不僅呼應展覽的精神,也讓每一位參與者在有限條件中重新建構與世界的關係。


籌備的細節
在近兩個月的籌備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次會議與測試。從一開始確定主題,到討論參與人數上限,再到課程流程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仔細思量。
場地選擇尤其關鍵。435 藝文特區的大戲院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空間:舞台寬廣、燈光設備複雜,如何讓一場以「手作」為核心的活動在這裡呈現出溫暖與專注,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幸好承辦人給予極大的幫助,不僅花時間陪同我們進行場地測試,還針對燈光與動線提供建議,讓當天的流程更趨完善。
更重要的是,這次我們邀請了來自 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與山梨大學的教授共同參與。選擇在板橋的 435 舉辦,不僅因為場地本身具備文化氛圍,也因為這裡交通便利,對國內外來賓而言都相對方便。這讓活動不僅是一場地方性的工作坊,而是一次跨國交流的節點。
盲人編織的設計
盲人編織有多種技法,我們最終選擇的方式,是利用木框與瓦楞紙作為基底,進行簡單的線性編織。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編織並不困難,但當視覺被遮蔽,每一步都變得格外謹慎:如何確認線的位置?如何判斷是否拉緊?如何確保紋路不會錯位?這些都需要重新學習。
我們的理念很單純:只要能完成一件小作品,就已經圓滿。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真正理解了「用手去看世界」的核心精神。這不只是手作課程,而是一場「身體哲學」的實驗。
策展人的角色
在設計課程與藝術裝置時,我們也反覆思考:策展人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它只是抽象的頭銜,還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實踐?對我而言,策展更像是一種「生活整理術」:將散落的經驗、符號與故事,透過分類與詮釋,重新編排成有意義的敘事。
這就像「銀行開帳」的過程。開帳不只是把錢存進去,而是建立一個能長期運作的系統:清楚分類、逐步紀錄,讓未來的收支能被看見並持續累積。策展或課程規劃亦然,它要求的不只是蒐集資源,而是將資源有效配置,並讓參與者在其中找到價值。
以我最近報到新工作的經驗為例,人資會要求提交各種資料與證明,這些表單的填寫過程,其實就像一場小型策展:需要把散落的資訊整理成一個完整的脈絡。開立銀行帳戶也是如此,不僅要確認營業時間,還需要攜帶雙證件與印章;若沒有印章,還得臨時去刻製。除此之外,還要思考是否要同時開立國內與國外帳戶、是否申辦網銀。如今簽名方式更從紙本轉為電子簽名與拍照存檔。這些看似簡單的程序,往往需要花上一個上午才能完成。
同樣的,策展其實就是一場「開帳」:你不只是收集素材,而是建構一個能被持續運行、能被觀眾理解的系統。
廟宇巡禮與文化邏輯
在文化經驗中,也能找到類似的比喻。例如廟宇巡禮:進入時需要辨別龍門與虎門,依循正確的路徑才能完成儀式。如果方向錯誤,往往必須重新繞一圈。這背後看似單純,其實蘊含著深厚的文化邏輯。
同樣地,求籤的結果即使看似「不佳」,也不一定代表壞事。它提醒我們重新檢視現狀,甚至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的角度。這與命盤、手相的閱讀相似,都是透過「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幫助人理解生命的走向。
台日學術交流
這次活動更承載著一層重要的意義——台日學術交流。近年來,無論是在設計思考、USR(大學社會責任),或文化創意的實踐領域,台灣與日本的學者皆有密切互動。這次能在 435 匯聚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與山梨大學的教授,與台灣在地師生一同參與,不僅讓課程更具國際視野,也讓「用手去看世界」的理念在跨國交流中被再次放大。
過去,我們曾與日本多所大學合作。例如山梨大學邀請台灣師生前往舉辦觸覺藝術展,讓學生能在異地環境中理解視障者的感官經驗;北海道大學則在社區營造與藝術教育上提供了經驗分享;九州大學更是長期合作夥伴,無論是學術研討或跨領域工作坊,都展現出台日合作的深厚基礎。這些經驗顯示,雙方早已形成一張跨越國界的學術網絡。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交流不只是一次性的,而能逐步發展為常態性的互訪與聯合策展。透過台日師生的共同參與,讓年輕世代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實踐能力。編織活動只是其中的一環,它象徵著不同文化、不同觀點的交織,最終匯聚成更堅韌的網絡。
結語
回顧這兩個月的籌備,我更加確信:策展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專業,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生活實踐。就像銀行開帳、就像廟宇巡禮、就像一次求籤——它們看似日常,卻都蘊含著分類、理解與重構的邏輯。
我們希望透過「435 編織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能在操作中感受到展覽的精神;也希望這樣的體驗,能成為大家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我的契機。
這正是 「用手去看世界」 的核心精神:當我們放下僅靠眼睛的依賴,願意動手去觸摸、去體會,就能看見更豐富、更立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