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上了 Soking 老師的「最小可行性產品」這門課。當初會想參加這門課,是因為在推動「南社社區」AI 健身器材專案時,我們在設計流程上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理論依據,而是邊推進邊調整。這門課讓我意識到行為設計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優化流程並提升效率。 其中讓我印象縮減流程,以自己在浪人的經驗來說,我在奧克蘭留學2015年2月的經歷。那時我在當地的大賣場看到了自動結帳的模式,對照課程與 Soking 老師提到的蝦皮智慧販售店案例不謀而合。原本需要八個步驟的流程被簡化成兩個步驟,這種減少步驟的方式在現在的缺工時代已經變得越來越必要,也凸顯了行為設計的價值。以南社社區的案例來說,我們優化高齡者運動的班表時間,以及教他們拍照打卡上傳運動的項目,達到社團自主營運的模式。
此外,我也在思考我們平常使用產品時,往往不會把所有功能都用到極致,而是針對自己的需求規劃出最小可行的操作流程,就像針對特定需求去使用 Photoshop 的特定功能一樣。這種精益求精的思維,讓我們在做服務設計時,不是把所有說明書都看完,而是聚焦在自己要完成的任務上,逐步寫出最有效的操作 SOP。以運動來說,Ai健身器材他分為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運動,且需要的關鍵是一周至少兩次以及運動完搭配高蛋白,以達到減緩肌少症。對照從 Soking 老師的早餐店案例中學到如何精細地拆分產品:將產品分為主餐、附餐和飲料,而附餐中還可以再細分出薯條或其他搭配的調味料。這種精細的產品組合讓我們能夠更靈活地滿足不同需求,同時也讓整體設計更加精準,以及製作蛋餅的主要關鍵為備料,煮熟以及上餐,這些關鍵步驟一旦確立,就可以減少缺工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