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
Aldous Huxley 2014 好讀出版
分類:小說
★★☆☆☆
其實他們若要當社會最良好最快樂的成員,對整體知道得越少越好。畢竟人人都曉得這樣才能帶來美德與快樂;整體的概念是智力上的必要之惡。
所有制約訓練的目標都是:讓人們喜歡上他們無從逃避的社會責任宿命。……那個做判斷、有欲望和做決策的大腦就是用這些暗示構成的。不過這些暗示可是我們給的暗示!
紀錄裡有人演說提到人民的自由,讓他們用缺乏效率的方式做事和悲慘度日的自由,用圓棍的身分插進方洞的自由。……當時還有個叫民主的東西,說得好像人不僅僅只在生理跟化學層面平等似的。
藥物擁有基督教與酒精的一切優點;但毫無它們的缺點。
想著自己剛才單槍匹馬上陣、對抗萬物的秩序;他意識到他的個人意義與重要性,亢奮得興高采烈。
索麻長期下來也許會讓你損失幾年生命。醫生繼續說,但是想想看它能讓你脫離現實多麼長、多麼難以估量的時間。
生命的意義不僅是維繫福祉,而是要加強並昇華意識、追求更多知識。管理者認為這種思想滿有可能是對的,但在目前環境下不得出現。
美具有吸引力,而我們不希望人們被舊東西吸引。我們要他們喜歡新東西。
你得讓社會不穩定才寫得出悲劇。如今世界穩定,人們很快樂。……他們被制約成只能照他們應該表現的方式活動。
把所有低階級工人的工時縮短到每天三、四個小時是非常簡單的,可是他們會因此更快樂嗎?不,他們不會。……人們騷動不安、消耗更多的索麻。
普世的快樂能讓工業之輪持續轉動,真相和美就不行。而且當然,每當人民奪得政治權力時,重點總在追求快樂,而不是事實跟美貌。
文明絕對不需要高貴或英雄主義。這些東西是政治效率不彰的病症。……社會條件必須先變得極端不穩定,才有營造出做這些事的機會。
「可是我不要舒適。我要上帝,我要詩,我要真實的危險,我要自由,我要良善。我要罪孽。」野蠻人說。「事實上。」「你是在要求有不快樂的權力。」
作者新版序
(本書為赫胥黎1931年創作,此篇序為赫胥黎於1946年本書新版時所寫):
假如我現在要重寫這本書,我會給野蠻人第三種選擇,在他的兩難,烏托邦與原始獸角之間,會存在著理智的可能性。……科學與科技的存在則像安息日那樣,是為了人類而創造,而不是(比如現在以及更嚴重如美麗新世界中的)讓人類適應跟被科技奴役。……至於主要的生活哲學則是追求高效益主義,這主意中「快樂最大化」原則被改排到第二,排第一的變成是「終極目的」原則。
統治美麗新世界的人們也許不理智,可是他們並非瘋子,目標也不是無政府狀態,而是追求社會穩定。
近三十年來已經沒有保守派(避免毀滅性戰爭的政治家)的存在了,僅有右翼與左翼兩種國家主義極端份子。
這是無法避免的,畢竟不久後的將來很可能就像不久前的過去,而不久前的過去已經出現急劇的科技改變,發生在一個大規模生產的經濟體系跟無產階級占多數的人口當中,這些改變總會引起經濟與社會混亂。為了應付混亂,權力便必須集中,政府的控制力得要增加。……未來最重要的「曼哈頓計畫」將會是探究政治家和參與科學家口中所說的「快樂問題」──也就是說,如何讓人們愛上被極權奴役。
短評:
終於看了這本著名的警世小說,作者描繪出不同於一般想像中的烏托邦,沒有極權政府的監控,沒有炫目的高科技,統治者反而是用「快樂滿足」來控制人民。如同作者新版序裡說的,這本小說牽涉的主題十分廣泛。包括科技與人的關係(以我的想法,我覺得人類有史以來都是被科技所奴役,表面上因為科技改善了生活,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也因為科技做出了許多犧牲,例如畜牧和農業讓我們有充足的食物,卻也限制了我們的活動範圍和產生營養失衡);快樂的定義;階級制度的可能性(小說的統治者利用制約教育來讓各階層的人民能自得其樂,但卻忽略的嫉妒是人最根本的天性);何謂自由。作者也巧妙運用了許多名著的詞句在小說裡,可惜我大部分沒有看過那些原著。另外小說的篇幅有點短,所以覺得情節有點刻意帶到作者想要探討的主題,比較沒有辦法讓我沉浸其中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