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非常不同的體驗。用文字進行記錄的過程中,我發現開始寫部落格之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回顧與紀錄。不管是在斜槓、工作、人生體悟,還是學習到的知識面向,都能透過文字留下成長的軌跡,我覺得這非常美好。
首先,有幾個重點想分享。第一,我感到非常非常感恩。因為我曾在自己的社群以及和許多人分享,我已經完成了一本書,書名是《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
在 Google Docs 上,這本書的字數統計超過十萬字。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也讓我更深入地體會文字創作的趣味與魅力,以及如何讓文字的美感呈現得更好。再加上 AI 的便利性,無論是校稿還是潤稿,都變得非常高效。
完成這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期待與興奮。接著我開始進行許多投稿,有的出版社需要時間評估,有的則直接回覆拒絕,也有出版社表達合作意願並要求時間討論。就這樣,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大約兩個月,我覺得時間過得真的非常快。
我也將這段歷程分享給了許多朋友,不論是一對多地在社群上分享,或是一對一地與人交流,我都會提到我已經完成了一本書。目前,我正與出版社接洽,希望今年能順利出版。
在分享的過程中,我收到了許多正向的回饋,許多人都期待能夠買到這本書。同時,也有一些朋友給了我寶貴的建議,讓我思考該如何讓書籍出版得更好。
其中,有一位朋友給了我一個關鍵的想法。他說,畢竟我們是素人,出版社在決定是否合作時,會考量許多面向,包括成本、利潤分配以及市場接受度等。因此,素人要獲得出版社的青睞,其實有一定的難度,除非選擇自費出版,或者半自費與出版社合作。但我自己傾向於尋找一種非自費、能夠共同合作的模式。
正因如此,出版社會有許多考量。而這位朋友的回饋是:我們其實可以自己承接出版社原本的工作,全部自行處理,完成後直接找印刷廠先試印一本。當我聽到這個想法時,眼前突然一片清晰,覺得太棒了!我立刻感受到,自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可以去執行。
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原本,我們要去找出版社,讓他們處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務,再進行印刷。現在,模式變成了——你就是自己的出版社,你要自己承接並處理出版社原本需要做的各種工作,然後再去對接印刷廠。
我發現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因為能夠自行掌握成本控管,彈性更高。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策略,因此我很快就決定採用。近期,我已經開始進行書面的內部排版,而書籍的封面設計也已經完成。不過,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處理,例如書背的設計、扉頁的設計,以及書籍相關的申請,包括 ISBN 碼與 CIP 的申請。
此外,我也意識到,書中引用的各種參考資料都需要進行備註與整理。這讓我感覺到,接下來還有更多任務等待我去體驗、嘗試與完成,這過程真的非常有趣。
我相信,只要親自走完這整個流程,我的能力與經驗都會大幅提升。而這樣的提升,不僅能加速我去推進自己想做的項目,也能讓我更有目標感地一步一步實現計畫。那通電話對我來說,真的是幫助非常非常大。
第二個想分享的點,是閱讀對我的改變。對我而言,閱讀幾乎改變了我的人生,所以我非常鼓勵大家培養閱讀的習慣。我曾聽一位創業家提到過一個觀點:如果你想投資、想賺錢,請先閱讀完一百本書。
現在的我,非常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光是讀完一百本書,對於知識的擴增、思維的提升,以及多元面向的理解,都會有顯著的改變。你的思維開關會被打開,你的細胞會開始接收更多新的事物、方向,甚至是靈感。這過程真的很神奇,也讓我覺得無比美好。
以我自己為例,我平均一年大約能閱讀兩百本書。那麼,面對如此龐大的書量,我該如何有效整理,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資料庫呢?過去,我曾使用 LINE 群組與記事本來做備註,後來改用 Google Drive 進行記錄。但我發現,當閱讀量過大時,要為每一本書落實詳細記錄,其實有很大的難度。
於是,我有了一個新的靈感——
這個靈感的想法是:只要我看完一本書,並且覺得這本書真的不錯,我就會用 Voice Input(語音輸入)的策略,搭配部落格平台,將心得轉化成一篇文章。這樣,我就能更有效地記錄閱讀收穫。
當然,這個方式有一個前提——必須是我覺得值得記錄的書。流程是先用 Voice Input 將想法快速轉化為文字,再進行彙整,最後發佈成部落格文章。如此一來,我就能把那些對我來說很棒的資料保存下來。
否則,如果只是將內容放到 Google Drive,它終究會有容量限制;若放在 LINE 記事本,則會佔據不少空間。相比之下,這個方法更靈活,也更可持續。這就是我準備要開始執行的新計畫。
第三個想分享的重點,是關於學習方式。現在的我,已經有很多元的學習管道,例如 YouTube 就是一個很好的知識與技能吸收平台。不過,我特別希望自己能持續提升英文能力,而且是要精通聽、說、讀、寫四項技能。
如果能將英文能力提升到下一個層次,未來在職涯上會有更多的機會,甚至有可能讓年薪翻倍,甚至三倍。我相信這是有機會達成的。因此,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刻意打磨的技能。
我認為,一旦這項技能被徹底鍛鍊起來,所帶來的效果會非常驚人。這讓我想起 James Clear 在《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中提到的 compound effect(複利效應):少就是多,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做正確的事情,並培養習慣。
不過,我的看法是,如果想要真正精通一項技能,光是少量持續的投入還不夠,還需要加上大量且紮實的時間投入。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撬動這項能力,讓它真正被「翻動」起來。
因為一旦這項能力被真正「翻動」起來,我自己就會特別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在特定領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而且這些成果能直接應用到職場上?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