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人的轉變其實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每個人原本都有自己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對錯的判斷標準。甚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模式,可能是帶人接物的方式、與人互動的習慣,或是處理事情的方式。
我發現,人的改變其實有不同的面向。當然,我也聽過一個概念:你所接觸的人、看過的書、上過的課,或者合作的平台,都可能對你的改變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你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想法時,你會明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你能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就不容易陷入對立的狀態,也能更自在地面對生活與人際互動。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發現,關於我自身的部分。其實,當我從培訓業務離開之後,轉換到發展下一個業務時,當時的我個性仍然是非常分明的是非對錯。
如果再往前推到我在部隊的軍旅生涯,那個階段則更極端。不僅是非對錯分明,情緒的宣洩也非常鮮明。只要事情不對,可能就會大聲謾罵,甚至以此展現自己的管理方式。當然,現在回頭看,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最理想的做法。
但事實上,也無法完全責怪當時的自己,因為人會被所處的環境所塑造。而這個環境包含了很多因素——你接觸的人、閱讀的書籍、參加的課程,以及合作的平台。合作的平台可能是一門生意、一個事業,或是一個職場領域,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人。
如果在某個環境中,有人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而且不容易被他人看出情緒波動,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厲害的能力。這也讓我聯想到一部電影——《食神》。史蒂芬·周在片中扮演一位企業家老闆,而他的情緒控管非常差。有一幕,員工要交付一瓶1982年的紅酒給員他,但員工不小心跌倒,接下來他對員工的一系列操作,展現出他不容易讓人看透的情緒與價值觀。
我覺得這說明了一件事:如果你太容易被看穿,或者情緒過於直接地表達,無論在職場、工作,還是生意上,都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最近,我自己還有一個新的發現,關於影響力這件事情。回到我之前在 Podcast 或部落格文章中提到的概念——碰面與線上互動的影響力——我後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想要深度的影響力,就需要與人碰面;如果你想要廣度的影響力,就要善用線上工具。我再重複一次:想要深度影響力,就要碰面;想要廣度影響力,就要善用線上工具。因為這兩者對影響力的層面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每種互動方式帶來的能量不同——文字、通話、視訊——都各有特性。但如果目標是深度影響力,也就是能夠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決定或改變,碰面仍然是最關鍵的。
這也是我近期的一些觀察。我看到一些傳福音的人,四處奔走,舉辦家庭聚會或社區聚會,藉由聖經講故事、分享內容。他們的行動是無形的,而且完全不求回報。這種精神,我覺得非常令人敬佩。如果能將這種精神運用在事業上,特別是無形的事業領域,效果應該會非常顯著。
我記得曾聽過一位美國創業家的分享。他在代理品牌、發展業務時,就做好心理準備:每個月虧損五千美金也在所不惜。當時他自己開公司,租金每月五千美金,團隊規模也不大,所以必須有倒貼的心理準備。這讓我覺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格局與心理承受力。
另外,我也聽過一位創業者,在三年半的時間裡,藉由一個平台事業創造了累積收入超過一百萬美金。他每天努力奔走,四處談案,累積深度影響力。這說明了概念是相同的:要產生深度影響力,就必須親自碰面。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代表絕對正確,但我透過部落格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也是一種回顧與整理。
我自己覺得,當談到廣度影響力時,線上的方式——無論是視訊、通話、文字或語音——確實都屬於廣度影響力。它們很難產生強而有力的深度效果,但優點是可以觸及更廣的範圍,且不受地域限制。
所以我認為,影響力需要兼顧深度與廣度。我再說一次:影響力既要做深度,也要做廣度。但如果你想真正對某些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沒有其他方法,必須親自碰面。這就是不同工具的運用方式,能幫助你提升自己、促進成長,並擴大影響力。
再者,我認為人與人的情感連結非常重要。沒有連結,就很難產生激盪和可能性。我特別喜歡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單顆原子彈不會產生作用,但兩顆原子彈撞擊,能產生驚人的13萬噸威力。這就像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一樣,單獨思考可能收穫有限,但如果能與更多有經驗的人交流,往往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想法與洞見。
我認為,與人交談是一個極佳的途徑,能從中獲得他人的經驗、想法、價值觀與智慧,也能幫助自己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對我而言,這是獲取智慧最直接的捷徑。而在這個過程中,聲音的來源與表達方式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