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na分享某假日傍晚買了一份麥當勞餐點到公園盪鞦韆上坐著,看到一個小女孩穿著直排輪及護具也過來坐在旁邊鞦韆上,心想:「她該不會要穿這樣盪鞦韆吧?」,但又感覺小女孩的眼光一直看著自己這邊,又心想:「該不會想吃我手上的麥當勞餐。」
於是,Tina決定主動跟小女孩打個招呼,隨口問上:「你幾歲、住哪呀….」
後來小女孩就主動提出:「阿姨,你可以看我滑直排輪嗎?」阿姨(Tina)回應:「可以啊!」
小女孩說:「因為我爺爺一直在看手機。」
原來,帶小女孩去公園的爺爺在旁邊一直低頭看手機,而小女孩心裡可能很希望有人可以看她滑直排輪,或許有一份雀躍想被看見、被支持的感覺,但又不想打擾爺爺吧(雖然心中或許也有一點點的不開心),所以決定找一位看起來可能願意看自己表演的觀眾。
這段生活小故事是Tina在讀書會閱讀《金剛經》(註)篇章時的生活交流分享。
《金剛經》p.143內容:【那麼把這種從『慈』而來的付出,用『默默』去形容呢?因為你會發現它也可以形容為『無為』──是一種不居功、不刻意、『覺得這樣很好那就去做了』的單純心境。做完了也只是覺得,自己有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充實、美好。
因此雖然是在為這個世界的別人付出,卻覺得受益者其實更是自己,所以有什麼好聲張的呢?也就是說:別人覺得佛對他很好,可是佛覺得這樣做對自己也很好;甚至那個好,比別人領受的還要多。】
所謂修行不在深山,是在生活各處(行住坐臥中),不也有著這樣的意境。
章成禪師曾教導我們:「善」有一個指標,就是「你是容易快樂的」,也就是你要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喜悅」。而從練習「由衷的感謝」開始,對我們人生開啟「幸福感」及「快樂的體質」是非常關鍵的。
在類似Tina這樣日常的片刻,其實也有著一些我們可以省視的角度及觀察呦!
比如,我們是否也曾意識到每當自己比較有餘裕時,對身邊人事物的反應也會不大一樣呢?如果自己狀態不好,又剛好在公園遇上了直排輪女孩時,目光可能根本不會去留意到小女孩的狀態,又或者有些人則會很緊張的提醒:「你穿這樣要盪鞦韆太危險了。」而那份擔心或過度的關心也可能就打發小女孩的興緻。
又或許有人會跟著碎念:「你爺爺怎麼可以這樣」「你這樣太危險了」!
這些反應都可以讓我們更細微的看到自己當下的狀態和慣性思維,而通常自己的反應是偏緊張派、樂觀派、或者是毒舌派的呢?其實透過日常的小片段也是可以練習看到自己的習性與情緒指標呦。
然而,如果可以在自己「過度反應」中去微調生活的人,心境一定可以愈來愈優雅、更有餘裕,看什麼也容易覺得「好有趣」、「好可愛」、「好幸福」,常常對生活會有一份感謝。
反之,一直在自己的認知、認定中看事情,這樣的人,心也會愈來愈緊,而且不自知,相對的也容易看甚麼都「不順眼」、「看不下去」、「這樣很危險」,心裡常覺得無奈、看什麼都很無趣、覺得生活就只是這樣的黯淡之感。甚至有時候做了自以為這樣是為了對方好,但別人卻不領情的事,然後就又更受傷、無力、充滿怨懟。
透過生活中這些小事,更意識到自己的狀態,這也是一份「覺察」「觀照」,然後再從中去做調整;所以「過緊」「過鬆」也都因人而異,無關對錯好壞,每個人都有各自階段性可以調整的面向,而如果進一步懂得「可以如何微調自己的現狀」,那就是一份「智慧」。
人生如果透過這樣的學習,真的是可以減少很多「成本」,並開展出不同風貌的生活意境。
所以,在做法上,每當意識到自己可能又在想不開時、又在羨慕、嫉妒、爭奪時,第一步可先提醒自己「踩剎車」,讓自己不要再去重複那個習慣,然後第二步再從生活中練習「開啟由衷的感謝」;而且,只要有這樣去執行過的人,就會體會到每當心裡感覺到別人的心意或感覺到溫暖時,那一刻自己也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心也會更加開闊。
Tina的分享,也讓我想起近日章成禪師推薦分享一部黑木華主演的優質電影:《互幫互助》/中文譯名《被接住的思念》。劇情非常的日常及小品,但是整齣劇貫穿著人與人之間看似微小的善意,但是因著這份看似微不足道、小小的善意的流動,卻也不經意地接住了另一個人當時脆弱、敏感的心。
電影最後讓人深深感受到一種「圓滿」。我更感動於這份「圓滿」,不僅僅是因為獲得了甚麼,而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繼續「向前走」了。
而這個「向前走」,不是開始汲汲營營的努力、不是追逐功利,不是從此幸福快樂。而是每個人都更敞開心、走出生命中曾被自己不經意關起的心門,並心懷溫暖地踏出那不容易的一小步。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 《用生命影響生命》中寫道: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自己。
請堅持你的信心,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而開始自立自強。】
生命的可貴有時在於透過彼此的互動,我們才看得到自己的盲點、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更能看到「原來有人是這麼想的」、「原來這樣做也可以」、「原來我擁有那麼多」、「原來我是想被愛」、「原來我也想給出我的愛」、「原來我們心中都帶著傷」……..。
而在這些交織出的漣漪中,只要心中願意有一份「反思」,例如:「我真的想走出眼前的困頓嗎」、「我想要更健康的生活品質嗎」、「我真的有愛嗎」、「我相信生命可以更自在豐盛嗎」、「我真的想改變嗎」,那麼在無論多麼小的「行動」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不同版本的生命故事。
每當我們願意更加真誠叩問自己時,宇宙也會對你有所回應。
如同我們也曾經跟神佛祈求、叩問,如果我們有更多的「誠」,而不是「自憐自艾」或「非要不可」,那麼也會常常感受到自己被神佛指引的感應及冥冥中的庇佑!不是嗎?
*註:《金剛經-人生經歷無數,喜樂一如最初》 /傳訊者:章成、M·FAN。商周出版
相片:台東.都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