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排隊幾乎已經成為「吃美食」的前置儀式。無論是新開幕的網美咖啡廳、知名夜市小吃,還是連鎖手搖飲,只要出現長長的人龍,總能引來更多人跟風。彷彿沒有排過隊,就等於錯過了什麼「必吃」的秘密。
排隊=美味?還是心理滿足?
以前的我也常常跟風去吃排隊美食,心裡的直覺是:「既然這麼多人願意等,那一定值得!」吃完後還能順便拍照打卡,分享到 IG 或 FB,上傳的那一刻,才算完成整個「儀式」。
但實際體驗下來,卻常常感到落差。也許是期待過高,很多時候吃起來其實就「還好」;有些餐點拍起來比吃起來更吸引人。後來我也發現,一些曾經爆紅的店家,隨著時間過去人潮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已經倒閉。這讓我開始反思: 我追求的,真的是食物的美味嗎?還是那份「跟大家一起排隊」帶來的心理滿足?如果沒有排隊,這份餐點是否還能引起我的特別期待?慢慢學會不急著排
現在的我,已經比較少為了「踩點」而去湊熱鬧。一來覺得時間寶貴,不想花上大半天只為了一份餐點;二來我也會觀察這家店是否只是曇花一現的旋風。與其跟著人潮盲目排隊,我更願意等到人潮退燒或是去品嘗其他美食,畢竟台灣不缺美食。這樣不僅更輕鬆,也能用更平靜的心態去品味食物。
同時,我也不會去批評那些選擇排隊的人。每次看到相關新聞,網路上總有酸民留言,說「吃飽太閒」、「浪費時間」。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支配自己時間的自由權,沒必要用批評來滿足優越感。其實,能夠吸引人潮,本身就是店家的本事。不論是靠行銷手法,還是餐點造型,能創造話題與特色,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很多人只會批評,卻忽略了「要做到」背後的難度。
結語
台灣的餐廳排隊文化,看似是對美食的追求,其實折射出的是人們對「認同感」和「參與感」的渴望。它可能浪費時間,但同時也創造了一段故事與記憶。
現在遇到一條長長的人龍時,時光就好像倒轉一樣,看見當時為了心儀美食而雀躍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階段的自己,就讓回憶封存在那個美好的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