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去餐廳用餐本該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有時候,當老闆帶著滿滿的自信走過來,笑著問一句:「東西好不好吃?滿意嗎?」這原本應該是一種關心,卻常常讓我陷入尷尬的兩難。
明明餐點有時並不盡如人意——口味偏鹹、食材不新鮮,或是烹調方式不合胃口。但為了避免破壞氣氛,往往選擇隱忍,脫口而出「還不錯」、「還可以」,甚至擠出一個勉強的微笑。這樣的回答雖然讓當下的場面維持和諧,卻也讓餐廳老闆錯失了真正獲得誠實回饋、進一步改善的機會。
為什麼很難說實話?
身為一個典型的 I 型人格,每當老闆的提問往往帶著期待與自信,就像是一場「考驗」:如果你回答「不怎麼樣」,現場氣氛可能瞬間凝固,甚至擔心被視為挑剔或不友善。再加上在華人文化中,「和氣生財」與「給面子」是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謙虛、禮貌,避免直接批評他人,尤其是當對方是長輩或服務提供者時。餐廳老闆問「好不好吃」,本質上更像是尋求肯定,而不是開放的調查問題。在這種前提下,顧客自然難以誠實。
相比之下,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們更習慣直接給出回饋,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但即便如此,許多人仍會因同理心而猶豫,害怕傷害對方的自尊。
問法,決定了答案
站在餐廳老闆的角度,這樣的提問通常是出於好意,想收集顧客的意見以便改進。但問題在於,「好不好吃?」這種問法本身就隱含了「你應該給我正面回應」的期待。研究顯示,人們在面對權威或強烈期待時,更傾向說出符合對方期望的答案。長期下來,老闆得到的回饋幾乎全是讚美,潛在的問題卻被忽視,最後甚至可能導致顧客流失。
更好的提問方式
如果餐廳真的想聽到真實的回饋,問法的設計就很重要。比起直接問「好不好吃?」這樣二元、帶有預設立場的問題,可以換成更中性、開放的詢問,例如:
- 「今天有沒有吃飽?」
- 「今天的餐點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加強?」
- 「有沒有什麼建議,讓下次能更符合你的期待?」
這些問法不僅降低了顧客的壓力,也更容易引導出具體的建議。而搭配微笑與真誠的態度,更能讓顧客感受到「你的意見真的被重視」,而不是單純的例行問候。
結語
「誠實回饋」是一家餐廳能否進步的重要基石,但要讓顧客願意真心說出感受,關鍵在於如何提問。如果老闆只是期待聽到「好吃」,那麼餐廳可能會停留在自我滿足的迴圈裡。但如果老闆願意以更開放的方式去傾聽,那麼即便是批評,也能轉化為改進的動力,讓餐廳在長遠經營上更上一層樓。
或許,下次我們面對老闆的提問時,也可以試著在「給面子」與「真誠建議」之間找到平衡——既維持禮貌,也不失去讓對方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