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台灣的獅子會與扶輪社,腦海中往往浮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印象:一方面是捐款助學、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另一方面則是商界領袖匯聚、人脈交流的精英圈。
事實上,它們可能是一個複雜的結合體——以「公益」作為外在包裝,核心驅力卻是建立在社會資本的交換之上。
「錦上添花」的公益活動?
不可否認,獅子會與扶輪社為台灣社會貢獻了許多正面力量。從全球知名的扶輪社「根除小兒麻痺」計畫,到獅子會的「視力服務」與各式人道援助,這些都是具體且有意義的全球性善舉。
然而,這些全球性的服務項目在台灣本土已無迫切需求。
在台灣,他們常舉辦捐血、關懷弱勢、環境整理等活動,但多偏向「錦上添花」,難以從根本改善教育不公或結構性貧困,規模有限且以可見志工服務為主。
與創世基金會、慈濟等長期專注於特定領域的本土社團相比,獅子會和扶輪社的公益模式,更像是一種補充,而不是主導性的力量。
「精英聯誼」的實質功能?
若只將獅子會和扶輪社視為一般的慈善團體,便無法理解其在台灣蓬勃發展的真正原因。對許多會員而言,其核心吸引力在於其「精英聯誼」的本質。 社會地位的認證: 加入這些社團象徵「社會精英」身份。高額入會費與嚴格審核篩選出企業主與專業人士,胸前名牌不僅代表公益承諾,也象徵成功與社會認可。 商業人脈的交換: 雖然會議以公益為主題,但例會與餐敘常成為商業資訊交流與人脈鞏固的場合,這種社會資本往往比捐款更具實際價值。 資源的集中與局限性: 會員多集中於大城市,資源與機會主要在精英圈內,較少覆蓋更需要幫助的地方。
台灣的獨特現象與未來挑戰
扶輪社和獅子會在美國,其角色更偏向於在地社區的服務核心,尤其在小城市,它們是維繫社群關係的重要力量。
但在台灣,這些社團卻自始至終帶有強烈的「頂層社會」色彩。這種差異,源於台灣社會在經濟起飛與國際化過程中,賦予了它們「與國際接軌」和「事業成功」的雙重意涵。
目前的價值,似乎多半體現在會員的象徵性身份與人脈連結,而實質的社會效益則相對有限。
若這些社團希望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就需降低門檻、擁抱多元,並將資源與網絡真正用於解決台灣社會的深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