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善用目錄)
我記得那一天,把牠帶回家的模樣,大約10元硬幣大小。

斑龜在澤龜裡算是最容易照顧的,也相對便宜;巴西龜也很常見,但並不太適合養,畢竟牠是外來種,習性和斑龜不太一樣。
這張大約養一年後的模樣,斑龜很愛曬腿。

養了七年,我一直沒有替牠取名字。每天餵食後,就靜靜看著牠,換水時才會把牠抓出來,我覺得不去打擾牠或許更好。
回想起牠唯一一次生病,是剛買回來的第一個冬天。幼龜在寒冷的日子裡非常脆弱,容易受凍。那時我把牠送到醫院留院觀察一天,醫生說看起來都很正常,也很活躍,但還是幫牠做了基本的治療。
回到家後,牠同樣發出異樣的叫聲。我想說牠是不是快不行了,幸好日子一天天過去,牠慢慢恢復正常。

照片拍下牠脫皮的樣子,一開始擔心是水霉病,好在只是正常脫皮。
養斑龜的個人心得:
1.曬太陽:
斑龜需要經常曬太陽。
玻璃魚缸會擋掉紫外線,即便牠在陽光下,也不一定能吸收到足夠的 UVB。
曬的時候,記得準備一個遮陽處,怕牠曬得太久不舒服
——當初我都給牠曬一小時左右。
2. 餵食:
寧願少吃也不要多餵,一次的量大約就是牠頭部大小。
幼龜飼料太大,可剪半,但要注意剪後可能有尖角。
斑龜消化慢,越長越大時,就算隔天才餵一次也行。
冰冷的食物容易讓牠拉肚子。
若食慾下降,有可能是新的環境不適應,尤其是剛買回來時,但也有可能身體出狀況。
斑龜幾乎什麼都吃。如果想給牠小蝦或昆蟲補鈣(別太常餵,偶爾當個零食即可),建議去水族館買,野生的活體可能藏著看不見的寄生蟲,
——我從不給牠吃帶有「鹽分的」食物,會傷害健康,
3. 水質:
無論有沒有過濾器,水都要常換。
髒了的水,牠容易得水霉病,眼睛也可能腫起來。
自來水不能直接用,要先放置24–48小時讓氯自然揮發,或者加「除氯水劑」。
幼龜的水別用太多,容易溺死。水深不超過龜殼高度大約1.5倍,方便牠翻身和游泳。
剛換水,烏龜常會突然大便。可以把牠移到一個小容器裡,等牠慢慢適應,排完之後再放回主缸。
——我是隔天換一次水,或水髒就換,視容器大小而定。
4. 保暖:
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可以會去水族館或寵物店買照熱燈,給牠適度的溫度。
沒法用照熱燈,可把斑龜移至家中較溫暖的地方。
新手建議別冬天買斑龜來養,沒有經驗可能容易讓牠死亡。
——水溫不要太冷,保持在二十四到二十八度左右即可。
5. 外觀:
龜殼要定期檢查,看是否有軟化或異常斑點,若有異常得先檢查水質,必要時補鈣。
可以用海綿輕輕擦洗牠的龜殼(用清水即可,洗潔精、肥皂容易造成龜殼損傷),但其實不洗也沒關係,只是外觀會長些青苔,看起來不美觀。
——擦洗時小心牠的爪子,容易割傷手,或者戴手套也能。
6.水陸:
斑龜喜歡在水裡游,也喜歡在陸地上慢慢爬行,要看個體習性,可以放些平坦的小石頭或小平台,讓牠能隨時爬上岸休息。
——石頭最好選平滑的,避免刮傷牠的皮膚。
7.成長:
斑龜長得很快,餵得多牠長得更快,但太快對身體反而不好,買的容器不要太小。幼龜時,水缸大約比牠身長大兩到三倍;成龜時,至少要給比身長大四倍以上的水面。
——空間要隨著牠慢慢調整。
8. 養前:
不管養什麼生物都應該先了解清楚。
可以去網路上查資料。
衡量自己是否合適。
——當初考慮了半年時間,最終才決定養牠。
9.養斑龜:
買斑龜時,先看皮膚有無腐皮,活動力是否靈活。
斑龜尾巴容易斷,一旦斷了就長不回來。
底下不要鋪石子,怕斑龜誤食。
不一定要用玻璃魚缸。用整理箱給牠,雖然不如魚缸漂亮,對牠來說更舒適,也方便清理。
——一次買大一點的整理箱可以用很久。
記得有一年冬天,牠維持這個姿勢一天。

七年的陪伴不曾喧囂;看著牠慢慢長大,很療癒,最終在別處得到了安穩的歸宿。照片拍得不多,腦海中的記憶,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