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跟大家分享廿世紀八十年代背包旅遊點滴,在沒有手機和網路的年代,旅遊不方便但樂趣更多,更豐富了自己的回憶。
離開意大利之後,我們三個女孩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在女青年會住宿二晚,其中一個旅伴的舊同學在該處長期租住,她是音樂學院的學生,主修作曲。維也納果然名不虛傳,無論在那裡,都是仙樂風飄處處聞,女青會住了不少來這裡讀音樂的海外學生,所以這三日二夜,青年會大廈內總會聽到提琴或歌唱聲,學生們都很努力找機會練習,亦讓我們這些旅客在柔和優美的音樂氣氛中,可以悠閒休息,消除一日旅遊之後的疲倦。
我們除了參觀過一些必去的景點例如皇宮、劇院及博物館之外,還選擇去了維也納的中央墓園,據旅伴的友人說,不少古典音樂迷的遊客都會去該處朝聖,因為那是不少著名音樂家的安息之地。Zentralfriedhof Cemetery 並不在維也納市內,而是位於城南的市郊區,面積範圍等於瑞士蘇黎世市的一半,是歐洲排名第二大的墓園,內中以著名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墓碑最為吸引,參觀的遊客亦較多。

兩位音樂大師的墓碑並排於維也納中央墓園,中間前面的是老前輩莫札特的紀念碑。(網路圖片)
說起來舒伯特確是貝多芬的忠實粉絲,他甚至留下遺願,希望死後能夠跟自己欣賞的前輩做鄰居,於是兩位音樂大師的遺體經過兩三次的遷移後,最終安息在中央墓園特別規劃的「榮譽作曲家」範圍之內,前輩貝多芬的墓碑編號是 #29,而後輩舒伯特的則是#28, 一左一右並排。我們當天早上在墓園漫步,微風輕輕吹過園中的樹林,枝葉間互相摩擦的細碎聲音與林中小鳥歌唱的混合,就有如一首在靜寂花園裏的大自然交響樂,是我們意料不到的一場免費音樂會!

貝多芬的墓碑,一幀褪了色的舊照片。
距離貝多芬和舒伯特墓地不遠處,還有勃拉姆斯及史特勞斯家族的墓碑,至於我很喜歡的莫札特,他安息之處本來在 St. Marx Cemetery,但後來因應墓地的需求,要被廹搬家,可惜這位英年早逝的「音樂神童」正確埋葬的地方至今仍然是個謎,不過奧地利政府把原本在 St. Marx Cemetery 的墓碑搬去中央墓園內,以紀念這位天才作曲家,紀念碑就在兩位音樂大師之前的中間位置,莫札特果然是大老前輩的身份!
這部份的「作曲家墓園」有雅緻的庭園設計和建築精美的教堂,確實是個散步休憩的好地方,慶幸在那個年代,遊客並不太多,更沒有喧嘩吵鬧,現在這個墓園已經成為旅遊景點,還有收費的導遊團,不知道這樣商業化的旅遊參觀,是否對故人有些不敬呢?

陳年舊照, Linz 的田園在我心中永遠翠綠!
我們在維也納的幾天,十分享受沉醉在古典音樂的氛圍,離開的時候有點依依不捨,下一站是 Linz,它是奧地利第三大城市。由於 Linz 位於維也納和薩爾茲堡之間,其本身歷史建築都被前兩個城市搶盡風頭,再加上是被大魔王希特拉視之為故鄉的城市,所以更受世人冷漠看待!Linz 靠近捷克共和國,除了是奧地利的重工業城市之外,其歷史悠久,早在第一世紀已經有羅馬人建造的堡壘,之後沿著多瑙河一路發展商貿經濟,至十七、八世紀的時候,已經是掌控全國經濟的大城市。
我們遊走在 Linz 的古城內,看到有不少巴洛克風格的舊建築及附近的古堡,還有最古老的教堂,覺得這個城市其實也很值得一遊,尤其是莫札特之屋(Mozarthau),那是大作曲家寫下著名 Linz Symphony 及 Linz Piano Sonata 的地方,不過遊客參觀範圍只限於外面的庭園。Linz 的城郊景色並不輸給維也納,我們沿著多瑙河的小徑漫步,再走上*翠綠的山丘,便可以飽覽山下的美麗田園風光,在那一刻,我們實在很難把*第二次大戰的慘痛埸景跟眼前的平和景色聯繫起來。
後記:每次當我聽莫札特在 Linz 寫下的這首鋼琴奏鳴曲,自己又好像回到多年前遊訪這個奧地利不甚起眼的城市,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日本女鋼琴家 Mitsuko Uchida 細膩的演繹,清脆又活潑的琴音,是否描繪著一班孩童們在田野間彼此追逐嬉戲的情景呢?
資料來源:
維也納官方旅遊網站: https://www.visitingvienna.com/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z
備註:
*那時候年輕,氣力足夠,不用坐登山車,現在的我,不能不坐登山䌫車觀景啊!
以下網址是相關資料:
poestlingbergbahn_englischhttps://www.linzag.at/portal/de/privatkunden/freizeit/poestlingbergbahn/poestlingbergbahn_englisch
*Linz 因為是工業重鎮,更是二次大戰期間的兵工廠城市,所以是聯軍主要空襲的目標。